(转载)《标量波理论与科学革命》第五章(全书完)


11

彩虹按:“光分为反射光和根源光,根源光是宇宙意识。标量波理论的要点是:三维空间的电磁波与四维空间的电磁中和,形成零矢量,成为纵波的重力潜在。标量波与尚未被现代科学所承认的、位于看不见的世界中的气、普拉纳、根源光是性质同一的存在实体。标量波有以下几种类型:秘藏着三维的物质阶层铸型的四维标量波、作为四维阿斯多拉尔阶层的气和普拉纳原型的五维标量波和塔基翁即超光速粒子波、作为五维的曼塔尔阶层根源的六维标量波。诸位请注意,任何一种标量波都有其所属的现象世界,并且在维的阶层上,它总是比其现象世界高出一个阶层。 这样,任何一种现象都有与其结成对子、并高出其一维以上的标量波和塔基翁波。在“看得见的世界”的任何现象中,必定有“看不见的世界”的存在,两者结对,共同占有一点。”——作者

 

 标量波理论与科学革命

12

                                             

目录

                                   前言
                                  引子 人工地震百年前就发生了
                                  第一章 地震武器是可能存在的
                                    1. 天才尼古拉•特斯拉的苦恼
                                    2. 原苏联的标量电磁武器
                                    3. 啄木鸟栅极和美国航天飞机的爆炸
                                    4. 先人的业绩——动物磁场和奥多之力   
                                    5. 拉依希的奥尔孔能量     
                                    6. 科学的新进展有赖于中性能量的阐明
                                    7. 不使用物质燃料(石油、煤、核燃料等)获得能量
                                  第二章 完整的科学体系必须包含标量波理论
                                    1. 被现代科学忽视的纵波-重力波
                                    2. 被现代科学忽视的伸-缩同时发生现象

                                     3. 作为全息摄影的宇宙图像
                                    4. 能量从真空涌出
                                    5. 原子放射的反重力、标量波
                                    6. 不靠石油、核燃料等获取能量的理论        
                                    7. 宇宙是一个按黄金分割比形成的螺旋构造       
                                    8. 从横波文明到纵波文明
                                    9. 关于布利尔能量和哈契松(Hutchison)效果             
                                  第三章 应用标量波理论阐释特异现象
                                    1. 电磁波和气、Ψ 能量的不同
                                    2. 三维与四维的不同
                                    3. 气的本质是生命层次的标量波
                                    4. Ψ 能量是高维的标量波         
                                    5. 对PK·ESP的探讨

                                     6. 超能力现象的机制
                                  第四章 新科学的发端:普朗克常数h、标量波、混沌
                                    1. 宇宙的最小单位是普朗克常数h

                                     2. 标量波在原子当中发生

                                     3. 以10的5次方相间隔的宇宙各层阶

                                     4. 脑的实质是光和意识
                                    5. 混沌·弗拉克塔尔是创造之源

                                     6. 孤立波(波粒子)、耗散结构是现象之母
                                  第五章 由光和标量波组成的宇宙图像
                                    1. 光形成于光子和宇宙意识                              

                                     2. 根源之光是气和普拉纳的媒体
                                    3. 万物形成于光或电子 、阳电子
                                    4. 中性芯是宇宙得以存在的基础

                                   结束语 宇宙意识和标量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 

由光和标量波组成的宇宙图像
 

1. 光形成于光子和宇宙意识 

  

    光是不可见的能量。发自太阳的光原本是用肉眼看不到的,但其中的物理层次的成分因受到大气中的物质粒子的反射而扩散开来,照亮了空气中细小的水珠和灰尘而使人们能看到它了。构成空气中分子的原子使一体化的不可视的光扩散、分光,形成由红到紫七种颜色的眼睛能看到的光,这就是物理层次的光。

   

    晴朗的天空看上去是蔚蓝色的,这是因为大气使物理层次的光中红、黄、绿等部分扩散了。大气中的80%。是氮。余下的是氧。在原子当中振动的电子,与频率高于可视光线的紫外光发生共振,使紫外光扩散。频率高于可视光线的光,有紫外线,X线、伽玛线等。但是这些高频的光儿乎都被电离层中的氧和氮过滤了,因此当它们到达地面时,已成为低频的可视光线。红、黄色中几乎所有的可视光以及一些紫外线通过大气中的过滤器,到达地面。由于这种可视光线的作用,我们能够看到物体。这种光的根源是反射光。但是,并非地上所有的光都是反射光。可视光中的七色是由太阳光线这个棱镜造成的分光,是物理层次的光的凝缩。根源之光是与可视光线一起被送达地面的。以广播的电波作比,根源之光和七色的反射光,可分别比作广播电台发射的电波中的搬送波和变调波。来自遥远星体的宇宙光线,是连贯的光(相位、方向性一致的凝聚光),所以,它像激光那样,不会扩散。因为它在宇宙空间已经变为由扩散后残存的放射线造成的频率不变的光。

   

    这种宇宙光线,在途中不论遇到什么障碍都能顺畅地穿透之。当这个光在浸透了人类身体中的原子、分子之后,就同细胞分子产生共振,尔后在体内扩散。就像大气中的水蒸气扩散后使七色的彩虹产生一样,光子在身体的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后,便使固有的磁场在细胞内产生。当水的液体受到宇宙光线的照射后,其结晶内的电子的振动被激起,原子的生命力增强,会放射出类似生命体能量那样的光。据说,作为超常现象根源的Ψ(Psi)能量,是产生于原子空间中的中子的共振。
 
   人的个性和内层意识世界具有外在的内容和内在的内容。外在的内容是,在规定时刻来自宇宙的以不同色彩混合而成的极具个性的宇宙光线;内在的内容是,与自己特定的肉体、精神层次及其潜在能量对应的意识。由于吸收后的色彩作用,每个人都在意识的内部,与那色彩进行共振,于是,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形、个性、指纹以及波动。

   

    光分为两种类型:

  

   (1)眼睛看不见的光。这就是产生宇宙的力,是根源性的创造能量,是宇宙光线(Cosmic ray),是宇宙意识。有形之物就是作为这种光的一部分的物理层次之光的凝缩。

   

   (2)眼睛看得见的光。物质通过其能量的形态,吸收特定的色彩,反射与其不相合的色彩。我们肉眼能见到的七色光就是这种被反射的光。

   

    作为根源光的创造能量,被分成各种类型,即被进行分光,通过无数的组合,产生各种形态。这就是它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其结果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虚的世界进入实的物质世界,并在那里凝缩,形成包含生命体(由生命层次的能量组成)在内的宇宙万物。

   

    万物由于光的组合形式不同,因此形态各异,分别具有各自固有的波动(波长和波形),放射出与固有波动完全同一的电中性的或物质世界或生命世界或精神世界的标量波。作为看得见的实世界和作为看不见虚的世界,不论从能量的角度看,还是从形态的角度看,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阿卡希克记录的物质基础。

   

    万物具有由特有的形态形成的构造和基础光线。人也好,物也好,都是在更高层次与各自铸型相当的能量形态作用下形成的。能通过复杂的组合来创造万物的这个根源性光的能量,具有既是光子又是宇宙意识这样的两面性。① 从事创造活动的这一面是物理学中所指的具有粒子性的光子。② 规定创造活动方向的具有生命、意志的一面是宇宙意识。宇宙意识秘藏着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这些有生命力之物的蓝图和铸型。宇宙意识又表现为光的波动性的一面。

   

    爱因斯坦用E=mc2这一个公式,把宇宙中的所有东西,都归结为能量和光。下面,参照美国的克里斯托弗•希尔兹博士的超感觉探知学来介绍一下本章提及的光和宇宙意识一体化的宇宙图像。超感觉探知学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光能量的产物。这门学问是用近代物理学的用语和方法来阐明东洋的瑜伽和西洋的神智学的科学,又是把不为近代科学所承认的属于意识精神领域的异维世界现象和现实物理世界的现象,都作为能量现象来细致把握的精神工程学。

   

    希尔兹博士把眼睛看不见的根源光叫做光的色,把眼睛看得见的反射光叫做色素的色。他还认为,根据光的实体及其作用,光可分为三种类型:

   

    (1) 鲁曼。这是使宇宙空间面向地球的根源能量(意识之光),是等同于意识的肉眼看不见的光,是来自太阳和其他星球通过宇宙空间后波动性质不变的光。它进入大气层后,使大气发光,于是天空看上去便呈蔚蓝的颜色了。

   

   (2)勒克斯。这是意识和脑的光。鲁曼从眼睛进入人体,神经和细胞为此呈活性化,脑由此发光。其实体是灵魂之光,是自身的意识接受外来的鲁曼干涉后产生的光。

  

   (3)纳库斯。这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核心,是生命冲动的源泉。它位于思考、印象和感情深层的无意识底部黑暗中。它绝对寂静,如波平如镜的大海;但当外来的干涉波动进入它当中之后,它便产生自体波动,自体波动逐渐扩展,创造活动由此开始。它是知觉的源泉,而不是知觉的效果。来自太阳和其他星球的能量进入纳库斯,但我们感觉不到它,那是因为鲁曼即根源之光与纳库斯的性质是同一的。

   宇宙的万物都是鲁曼凝缩后形成的东西。使鲁曼集中并凝缩的力来自质子。鲁曼的能量会像水结成冰那样,结晶为勒克斯。相反,勒克斯在吸收了天体的放射之后,又会变回为鲁曼的能量,就如同对冰加热之后,冰又变回为水那样。

   

    天体也具有同样的机制,比如太阳从别的恒星吸收能量,使原子活性化,然后放射出能量。原子内部也同样,电子在不断地进行吸收和放射。假如鲁曼的吸收力减弱,则勒克斯内部的功能活动会变得低下,由气体变为液体,迸而变为固体(结晶化)。

   

    在我们的意识和其他所有的东西当中都存在着纳库斯或原子核所具有的那种要吸收宇宙之光的吸引力(意志)。当它十分强大的时候,被吸收进来的鲁曼,在我们的意识内或其他的东西中,产生出热的光(勒克斯)。这也就是昆达利尼的能量。当纳库斯向外部放射鲁曼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来自星球的鲁曼和纳库斯内的自我意识之光是相同的东西了。这也就是昆达利尼的觉醒。

   

    人类的纳库斯和物质的原子核,吸收鲁曼,并使之产生勒克斯的光而后放射之,于是勒克斯的光又变回为鲁曼。纳库斯和鲁曼的不同点,仅仅在于:纳库斯是被封闭在自意识之中的东西;而鲁曼则是自由的,是作为放射能量而充满于整个宇宙空间的宇宙意识。
 
   切勿忘记,不论是物理的波动还是精神的波动,能对它们加以控制并利用的是意识。意识是一切的物体和系统产生的根源,所有的能量及其构造的存在与否都在于意识是否发动。意识和能量(光)是一体的,它显示的是宇宙的精神的一面。

   

    意识不存在的话,物质也不会存在,光和色彩也得不到确认。昆达利尼,是光通过人类身体时表现出来的东西,因此,它来自宇宙空间,在性质上与照亮世界的光、意识是同一的。

   

    来自宇宙空间作为创造能量的光-意识的外部构造,与我们的意识或昆达利尼的内部构造是相同的。但一般人却认为这两者是不同的。原因在于昆达利尼的活动和作为生命能量出入口的脉轮活动一般情况下是不活跃的。

    宇宙的智慧、信号和信息,作为色彩的频率、声音的频率被传递给我们。声音色彩和与其对应的频率有倍音关系,例如,红色和紫色中间的红的层次、乐声 1、2、3、4、5、6、7 中的 1 的层次,都同样地与其上和其下的层次对应。当昆达利尼取得完全的平衡时,人体的生命能量就移行到上一个倍音的层次。宇宙就是以这样的倍音(oktave)的频率来分出阶层,各个阶层都具有弗拉克塔尔的性质。以上就是参照希尔兹理论来阐述的光一元论的学说。

   

    附注一克里斯托弗·希尔兹博士——《古代哲学》作者,是位于布德尔(Boulder)的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哲学和古典学教授。他也是《多样性的秩序: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同名异义》(Order in Multiplicity: Homonymy in the Philosophy of Aristotle,1999)一书的作者。

 

51

 

    本书集中了欧美学界的一批研究古代希腊哲学的专家学者,对从前苏格拉底哲学一直到晚期希腊哲学长达一千年的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流派和哲学家个人进行了专业性的系统而深入的论述。研究性和学术性是这部指南的主要特色。参加撰写的所有作者都是在相关领域中卓有成就的研究者,对于所论述的主题有着全面而精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所撰写的文章就不单单是有关哲学史的知识叙述,而且具有学术专题论文所特有的论述的严谨性和观点的独到性。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关于相关研究主题的原始的以及参考的文献目录,有助于学者作进一步研究之用。对这本书中各主题文章的细致阅读,毫无疑问将使读者对欧美学界在古代希腊哲学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有一个实时的了解和掌握。(淘书网

 

    觉悟到宇宙的根源之光、宇宙意识与自己内部的光在性质上是同一的,这在过去叫做“与神相逢”。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n 公元前427-347)的说法。

   

   (1)自己身外的向上道路,是寻求位于辽远苍穹彼方的神的道路。这个神与人类相距无限遥远,它是与一切相隔绝的绝对超越者。

   

   (2)当人停止向外寻求神的时候,他(她)便进入自己的内部,关闭与外界沟通的一切通道,把精神集中于内部,探寻位于近似于无底深渊的魂。当人达到魂所在的无底的深渊时,魂的奥秘便显现出来,于是人意外地与作为魂的内核的绝对存在者——神相逢。人类的魂是从一开始就把神留宿在自己之中的。

   

    神隐藏在魂的深层。魂的深层是一个神圣的领域,人和神在那儿幽会、相恋。

 

2. 根源之光是气和普拉纳的媒体

 

    太阳放射出无数不可视的能量,其中有不少到达地球。西洋密教(神智学)的学者认为,在这些到达地球的能量当中,至少有三种在现象上是不同的,相互无法沟通。

   

   (1)夫奥哈多。它包括一般科学所指的物理力,即电、磁、光、热、声、化学的亲和力、运动等等。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是,它们与下面的两个是不能转换的。

   

   (2)普拉纳。即活力、生命力、创造力。它在性质上与中国气功的气相同。

   

   (3)昆达利尼。据说这是由下而上运行的能量,它通过人类表现出来。昆达利尼苏醒之时,就是人从四维向五维飞跃之日。

   普拉纳的原义是“前进,进行呼吸以便生存”。在瑜伽训练中,它是指“生命呼吸”或“生命能量”。宇宙只有一个生命,只有一个意识,那就是作为万物根源的唯一者的生命。这个巨大的生命渗透于宇宙的各个阶层,表现为各个阶层的普拉纳,即所有生物的生命呼吸。

   

    位于物质阶层的普拉纳,是使活力、细胞等调和运动,并使它们作为一个有机体整体维持下去的能量。如果没有这种普拉纳,则一个有机体整体的即肉体就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四分五裂的物质碎块。呼吸开始进行之后,这个普拉纳能量便在所有的细胞中运行。它是生命能量之火,是根源能量,是位于全部有形之物内部的能量。真正的太阳,是隐藏在肉眼看得见的太阳之后的不可视存在,据说生命之流就是从那儿涌出的。

   

    普拉纳充满宇宙,它是创造包括太阳在内的一切事物的不可视能量。它表现为太阳光中的七种波动,它使万物成形。在物质阶层,它是一切矿物形成的基础。它导致原形质内发生生理化学变化,它促使植物、动物、人类身体的各种组织形成。
 
   迪比多松在《精神能量》一书中,是这样来阐述普拉纳和生命的:

   

   (1)它使一切的生物具备现有的形态,是万物的蓝图。它不在物质层次,而是位于更高层次的精妙能量场中。当它内部的振动和形态表现在外的时候,便产生DNA的作用。DNA不是形态形成的场,而是形态再生的场。

   

   (2)这个精妙的能量场(以太体),与生物的意识内层相连接。它不仅仅是生物形态的蓝图,它还向生命形态供给内在生命力,使其在物质世界表现其形象。

  

   (3)在生命力形象的作用影响下,能量可以很容易地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例如从精妙的转换为粗糙的,或者相反。法国的生理学家凯尔布朗所提出的“生命体内的原子转换”是可能存在的。比原子小的构造,在生命力的作用下,可能更容易转换。

  

   (4)所有的心灵现象不过是,比真空和物质更精妙的状态的活动(包含我们人类的精神意念活动)表现于物质维时所产生的现象。

   

    通常,通过特定的瑜伽和冥想训练,一个人能够意识到平时所不知的事物和精神运行通道。于是,包含于元素和自然之中的种种力,就会在粗糙的物质层面上表现出来。虽然能利用精神力对它们随意加以控制,但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一旦这样做了,内部神秘的向上灵力就会消失。

  

   (5)生物体是从真空和更精妙的能量场获得自己的形态和功能,所以其波动就依然影响生存着的生物体的组织。真空实际上保存有自身外在物质化形态的内在记忆。

  

   (6)来自真空内部能量的纵向波谱是能量的蓝图,物质据此被创造出来。所有基本粒子作为能量形态而表现的状态就是真空状态。真空状态其实是与我们精妙的精神能量的构造结合在一起的。即,物质世界也好,高维的精神世界也好,全都是由“普遍的精神”即宇宙根源之一的精神创造出来的。

   从物质的角度来看真空的时候,真空不过是空无一物的单纯的空间。但是当用天目(精神之眼)去看真空的时候,真空就成为万物产生的素材,是活跃着的生气勃勃创造活动场。作为根源光的“光的色”,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后,不论遇到什么障碍,都能顺畅地通过,这是因为这种光是标量波的缘故。
 
   现代科学所观测到的光,是夫奥哈多,这种光假如不与物质进行相互作用,其存在就无法被确认。在宇宙空间传播的,只有标量波、纵波的重力波。进一步,作为标量波的背景,即支持标量波存在的,是具有无限速度的超光速粒子波。夫奥哈多和普拉纳(生命层次的标量波)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在宇宙空间传播,同时又分别进行各自的创造活动。

   

    作为标量波或根源之光的“光的色”是与宇宙共存的。在有物质的地方,标量波和矢量波(这就是物理学中所指的电磁波)必定表现为波长波形完全相同的表里一体的形态,但这样说还不够,应该说它们处于一种“共存(占据同一场所)”的状态。这正是映现在镜中的图像与原物的形象呈左右非对称镜像关系那样,如实像和虚像的关系、正粒子和反粒子的关系、实数和虚数的关系、正负和中性的关系、三维和四维的关系,得以成立的根本原因。

   

    自古以来,对于未知能量的称呼,除了普拉纳和气以外,还有多种。有的主要是指物质层次的能量,有的主要是指生命和精神层次的能量。但无论如何,基本上可以说是同义语。以下,列举其中的一部分:

   

    印度的普拉纳、中国的气、帕拉凯尔斯的姆埃阿、梅斯梅尔的动物磁场、拉依汗巴哈的奥多之力、拉依希的奥尔孔、布隆拉的生物•宇宙能量、希埃洛尼姆斯的埃罗普迪克能量、伊曼的X力、迪拉克的中微子之海、莫雷的放射能量、法国贝尔克的费米之海;

   

    除此之外还有一次能量、塔基翁(超光速粒子)场、重力场能量、零点能量、空间能量、磁场波合成体场(超磁场)。还有我在后面的章节将要介绍的托马斯•潘艾丁的标量电气重力波、零矢量电磁波、标量(电磁波)、特斯拉波、纵波的重力波、玻姆的量子潜在等。以上都是用不同的词汇来对现代科学中未知现象和能量进行的称呼。

 

3. 万物形成于光或电子、阳电子

 

    宇宙由空间和物质组成。空间是由无任何质量的标量波即根源之光构成的。物质是由带电的正、负矢量波即电磁波构成的。

 

    光(伽玛线)在通过原子核附近的时候,受到具有强大引力的核力吸引,由此,电子、阳电子结对发生。
此后的结果有两种:

   

   (1)远离原子核之后,核力的引力不再起作用,因此,电子、阳电子结对消失,回归为原来的光(伽玛线)。

  

   (2)电子、阳电子没有结对消失,而是形成一个原子系统。阳电子被原子核捕获,成为质子,电子绕其周围旋转,这就成为一个原子系统。

   

    提出这种简单的原子构造学说的,是儿井英义先生,他曾是被陆军派遣到京都大学工学系学习的技术军官,现在主持宇宙精神振兴会。儿井在其著作《“易”所论及的六维之谜》中,把作为东方最高智慧结晶之一的易学同现代自然科学结合起来,阐释原子构造。其观点如次:

52

 

    光子通过原子核附近时,因核力的吸引作用,电子、阳电子结对发生,但那持续时间非常之短,是“死之舞蹈”(结对消失)。这是因为,两者只是符号相反,即一阴一阳、一正一负,以及旋转方向相反,但内容却是同一的,所以任何一方都不能成为中心。

   

    因此,上天为一对阴和阳找来 “靠山”,创造出了由阴和阳结合而成的两个“中性芯”。

   

    易学中也是这样论述的。当一(太极)只是被分为二(阴阳)的时候,因为没有中心,所以只能归结为 “死之舞蹈”,而不能形成物质。为了形成物质(原子),太极必须分裂到阴阳其次的一个阶段即四(四象)
四象当中的第二的合和第三的分,相互输送能量,并且相互倾斜着进行交叉结合,互换重叠,成为莫比乌斯环(这是从星云到牵牛花的蔓藤乃至DNA二重螺旋形成的基础),它构成原子核的芯,第一和第四结对在其周围旋转。这样,一个原子系统便形成了。

   

    质子是作为原子核而存在的一个多重构造,它把阴阳合而为一的中性核作为芯,阳电子被其捕获后附在芯的表面,电子围绕其周围旋转。这就是一个原子。

    这在科学上是有证明的,即:质子即使历经了10^30年 (千兆×千兆年)以上也不会发生衰变;但被包含在其内部的夸克在接近10^-27 厘米时便发生衰变了。质子发生衰变时的反应,现代科学已经判明,就是“阳电子和中性的π介子不多久就转换为光了”。这不就是说,质子是由阳电子和中性芯组成的吗?
   

53

   

    中子是电子加在质子上而形成的粒子。这个过程的存在,已被 β 衰变的现象所证明了。中子是被包含在质子中的带正电荷的阳电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结合起来形成的复合粒子。作为这一点的现代科学的证明是,“正电荷(阳电子)分布在中子的中心附近,而负电荷(电子)则分布在其周围。”

   

    现在的量子力学已经证明,在中子中有反中子,在质子中有反质子,在电子中有作为反粒子的阳电子;还证明,在所有的粒子中都有反粒子,在夸克中有反夸克。

   

    这表明在所有的粒子(以及整个宇宙)中,存在有与我们已了解的实像相反的虚像。实像和虚像的关系叫做镜像关系,它们产生的效果叫做镜像效果。自我和镜中的另一个自我(位置左右相反)必定是同时存在的。
 
   由以上论述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原子构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宇宙)中,有潜藏在作为正三位一体的质子、中子、电子之后并与其相重叠的反三位一体的世界。在“亮”之后,有操纵这个“亮”的“暗”的世界。反粒子的一方是作为正粒子的铸型而起作用的。

   

    但是,可能有人会对这个结论产生这样的疑问:“阳电子和电子的质量应该是一样的。而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那为什么质子把阳电子作为构成要索呢?”

   

    对于这个疑问的解答如次:原子核的大小(半径〉是原子整体大小的四万分之一左右。当原子核的质量扩大到四万倍时,其大小便与原子整体的大小一样,其能量值也提高到与原子整体的能量值大体一样了。据认为,原子核中的中性芯是没有质量的,所以当阳电子从原子核解脱出来,扩大到电子和原子整体大小的时候,就成为相同的数值了吧。这就是根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质子中的非中性的正的构成要素是阳电子。质子衰变的科学公式(衰变为阳电子和光)也证明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宇宙是以10^5(10万)倍的10万分之1的间隔分为若干阶层的,无论大阶层还是小阶层都呈相同的形态,即具有弗拉克塔尔(层层相似)的性质。宇宙总共分为21个阶层,但现代科学只了解其中的第7到第15阶层。

   

    第7阶层是基本粒子,其大小为 10^-13 厘米。第1阶层的普朗克常数h的粒子大小是10^-43 厘米。从第7阶层到最下位的第1阶层,以10^5 为间隔,尚有6个阶层存在。

   

    对这个事实的证明,是夸克存在的科学验证。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加速器的实验发现,高能量的电子因质子内夸克的存在而呈散乱状态。假如不存在夸克的话,则高能量电子的运行就不会受到阻碍,从而不会呈散乱状态。这是对内夸克实际存在的最初的直接证明。

   

    就是说,在质子中,存在有作为更小系统的夸克。就是说,存在着比基本粒子还要小的、并且是与其相似(弗拉克塔尔性质)的系统。在宇宙中,粒子化(物质化)的最小能量单位是普朗克常数h、其能量的数值是确定了的。所以说比基本粒子还要小的6个系统,已不是粒子,而是半物质的构造。

   

    此外,欧洲科学家在进行加速器实验时发现,在中子进行 β 衰变(衰变为质子和电子)时,作为质量亏损的结果而产生的中微子因质子的存在而呈散乱状态。这表明在质子内部,除了夸克,还存在着具有电中性的某物。人们把这某物叫做古鲁翁。据说古鲁翁的作用是把粒子(质子、中子)粘到原子核上。古鲁翁的存在表明在基本粒子的中心有中性物,换言之,中性芯的存在被科学所证明了。

4. 中性芯是宇宙得以存在的基础

 

    中性芯这一个概念是从东方易学和宇宙论产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东方最朴素的老庄宇宙论。

   

    “无生出气;气生出形态;形态生出生命。”这个“无”就是易中所说的太极(据说在太极之前还有无极,在这里暂且不论)。气是两仪,阴阳、形态是四象,生命相当于从四象到八卦乃至六十四卦这样更复杂展开的森罗万象的宇宙现象。

   

    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太极)被分为二(阴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此后的三表示什么呢?这实际上就是四象。假如把四象中的第一作为阳,把第四作为阴的话,则第二和第三就处于阴阳交错、交叉、互换重合的状态中(这就是DNA到星云的螺旋构造形成的根源),它们形成中性芯(在螺旋中,是中性的轴)。阴、阳、中性芯便成为三位一体的“三”,这个“三”在三维的实的世界中延伸铺展,以万物的形态表现出来。
 
   下面参照儿井英义的《“易”所论及的六维之谜》一书的观点,来进一步探讨一下“易”的宇宙论吧。即使现代科学,也不否认宇宙最初是从一种能量中诞生的。儿井英义认为宇宙的最初根源具有以下的特性:

   

   (1)是能使阴和阳同时映现在现实世界的一个调和体。

   

   (2)是零维,是充满在看不见的天空的、发出根源之光的、一切事物融于其中的存在,既是零(超无限小)又是超无限大的存在。

  

   (3)是无始无终永远持续存在的东西,它不是直线地前进,而是超无限大地扩展,进行封闭调和的圆运动。

  

    (4) 它具有使阴阳在现实世界相互交叉、无限扩展、不断综合的能力。它就是宇宙意识。
 
   零维即太极变为一维即两仪(阴阳〉。这表明,宇宙的根源只有一个,所有的东西都是由“一”变化而来,这正是所谓的“万法归一”。两仪表现的是基本粒子的根源。

   

    二维的世界就是四象。在零中,有十字的世界。十字的中心就是中性芯,它与天、空、虚的世界相通。是阴和阳自乘的面的世界。它表现为基本粒子的构成。

   

    三维的世界是八卦,表现我们今生今世的立体现象。立体的八个卦中,四个是从阳分出的,四个是从阴分出的。八个卦相互关连重合,形成了万事万物。天道与人道相通。它表现为原子的世界。六十四卦表现的是八卦进一步复杂地合成进化(化合)后形成的分子和细胞(即生命)的世界。

   

    万有引力以“自己”为中心并作用于球面。在球的中心有“自己”,在接受来自四周的影响的同时,也向四周施加影响。这里所谓的“自己”,是能量集合体。

   

    六十四卦(重卦)表现六维的现实世界。所谓六维,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形而下的三维和潜藏于形而下三维深处的眼睛看不见的形而上的三位一体(这就是现象世界的铸型)。在一切事物的深处,都有支配该事物的某物。万物都是有精神和意识的。

   

    从天体的运行到原子和基本粒子的运转,都呈现纵横交错的螺旋状。这是因为宇宙的根源就是作为旋转能量的“神”之一念;还因为,在相互对抗的“分”和相互吸引的“合”之中,存在着调和的旋转现象。

   

    对此,以电动机为例来说明一下。

 

54

 

    在电动机的外侧,设置磁铁的N和S极,把交叉为十字的N极和S极置于电动机的旋转体上。这样一来,电动机中便有了阴阳交叉,由力的四象组成的电动机便形成了。

   

    第一象是S极和S极,这是相互对抗的“分”;第二象是N极和S极,这是相互吸引的“合”;第三象是N和S极, 是相互吸引的“合”;第四象是N极和N极,是相互对抗的 “分”。四象分别产生四大原动力,于是“纵横交错”的旋转开始了。
 
   四象的循环运行假如出现故障的话,则旋转立刻就会停止。在阴阳交叉、分合的基础上,调和的旋转作为天道(自然之规律〉而成立。原子也是一个调和旋转的系统,这个系统产生于由电子和阳电子的分和合而组成的中性芯。所有的运动着的物体,都是由中心相合的中性芯和阴阳相分的调和组成的。

   

    在第二象和第三象中,假如没有阴阳的相乘,即交叉成为一体的话,则该象的“合”便成为“分”,旋转立刻就停止了。

   

    还有,如第一象、第四象所显示的那样,在相反的东西(SS、NN)当中,都存在有助于膨胀旋转的活动。由此可知,尽管相反一定是互相排斥,但这并不是互相斗争,它实际上是相乘,是互换重合,是谋求进展所必需的条件。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阴阳调和的精髓所在。

   

    相乘、交叉是螺旋运动的出发点。细胞分裂是被包含在所有的生命体细胞染色体中DNA的自我增殖的过程。在细胞核分裂的时候,是线状的纺锤体把染色体一分为二。但是,在内层(高维世界)有其铸型,它操纵着这一过程。据说在这个线状的纺锤体的作用下形成的有线核分裂的运动,用现代科学中已知的任何一种力如电力、磁力、反动力、热力学的力等等都不能对它加以说明。可以认为,在这当中,是生命体的重力在起作用。
 
   下面的一张图,很完美地展示了正、分、合的状态。一分裂开来,成为二,分裂后的二变为两个合,分裂结束。首先,二重结构中的两条螺旋从扭曲缠绕中摆脱出来,分裂为二,然后又各自不出任何差错地认出分裂前与之结合的对方,并再次与其结合。于是分裂最终以合而告结束。

   

    这说明:“在分裂发生的同时,反粒子作为铸型开始起作用,它产生出实像。”这个观点向我们提供了解开一系列生命和宇宙之谜的钥匙。
   

55

 

   (1)所有三维世界的粒子是和与其大小、形状完全一致的、只是旋转方向相反的反粒子虚像结对存在的。

   

   (2)所有现象世界的粒子,其铸型、原型、蓝图,不在现象世界,而是在作为形而上三维的虚世界中。

   

   (3)阴阳即使从太极分出了,物质现象也不会因此而产生。

 

    假如光是阴阳,即光有正、负的话,则光中不过如前述的电动机的例子说明的那样,只有相互吸引的相成现象,而不会形成一个系统。当阴阳电子从光中结对产生的时候,因为缺乏得以依靠的中心,所以只能是结对湮灭,返还为原来的光。

   

   (4)交叉后形成交点。于是作为阴阳得以依靠的中性芯产生了,于是能够发展到四象了,由此,宇宙中的能量开始凝聚成块了,作为具有质量的物质——原子便诞生了。
 
   基本粒子因为有了中性芯所以能形成原子。原子通过化合,按序进化为分子、高分子、细胞、器官、生命体,包括生命现象在内的森罗万象表现出来了。

   

    对上述论点的证明是,所有生命体的DNA形态和功能,都是完全一样的,差异只是在于DNA的数量。例如病毒的DNA为20万个左右,人类为50亿个。这意味着,在这个世界的生物圈中,存在着共同的宇宙生命的活动,一切都依照一个根本的原理在生存发展。不能说只是人类和生物才有意识和生命,实际上,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具有不寻常的意识和生命的大的有机体。
 
   西洋的哲人是怎样看待宇宙的呢?

   

    普洛提诺斯(Plotinos,205-270)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希腊时代具有最高智性的学者,他的思想曾给予文艺复兴以极大的影响。他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能动的理性”和柏拉图提出的“观念理念”统一起来,用下面的五个概念来表现从太一(光本身)到实质(黑暗本身)的五个阶层:

 

太一 → 理性 → 灵魂→ 自然→ 实质

   

    这是一个宇宙存在的系列,太一以下的各个阶层,越是位于下方的,其实质性即物质性越强。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观察自我,就是在观察全宇宙。在浑然不可分的统一物(光本身)之上来思考全宇宙就是直接思考自身。可以说“太一拥有一切”,是“思维的思维”。

   

    普洛提诺斯超越了亚里斯多德的“思维的思维”,在彼方设置了“太一”。“太一”进一步深化了柏拉图的“观念理念”。他是这样来作比喻的:整个系列的顶点太一是光源,此后的理性、灵魂、自然一个比一个远离光源,光渐渐地暗淡下去,最后在最下层的实质,光完全消失,成为“一片黑暗”。

   

    但是,这“一片黑暗”决不是在太一之外,不是与太一对立的东西,不如说是在太一下降过程中,进行自我活动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太一自身的立脚点。归根到底,它是太一自身的消极面。

   

    太一是全宇宙最终的中心,是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根源。当太一自我发动时,就像一个巨大的光源向四面八方放射强光,无限的宇宙显现出来。当太一收缩时(宇宙终了),一切存在还原为太一,一切归于无。

   

    “太一超越有,超越无,超越有无,超越一切。但这样说,太一还是受到了限定。所以应该说,太一不是实体,不具任何性质,无质、无量、无理性、无灵魂;既不是活动的,也不是静止的;不在任何地点,不与时间相关,它与一切都毫无关系,它是独立的存在;它是位于形相之前的无相者,表现于动、静之前。”

   

     从太一到实质的系列,假如从上往下看,则是创造的系列;假如从下往上看,则是爱(或憧憬)的系列。正因为太一不是任何东西,所以一切东西才从太一中产生。因为是绝对无一物,所以确实是绝对无尽藏。不是任何事物的事物,才能产生出所有的事物。任何一个存在,都不过是同其他存在者并列的一个相对的东西,不能说它是其他存在的根源。

   

    普洛提诺斯所说的无一物,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在“有”充实到极限后产生的“无”,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那样的“无”。“有”过于有了,过于充实了,超过极限了,所以其中的东西自然地溢出来了。太一停留在太一的状态,连微动也没有,但与其这样说,不如说太一过于是太一了,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出其他的东西。与此同时,太一表现出对系列中其他阶段的爱。宇宙的一切事物都与太一的状态相似。彩虹注:这人真厉害!)
 
   上述的普诺提诺斯的太一说,生动地描绘了宇宙现象发生之前即根源状态时的模样。

 

    附注二:本书收录了普罗提诺的著作《九章集》。

56

 

    普罗提诺(Plotinos,约205—270),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从希腊文化到圣奥古斯丁这数百年当中,哲学史上最为显目的名字。可能因为柏拉图主义看重精神生活,耻于肉身存在的传统,普罗提诺生平记载传世寥寥。但是我们知道他生于埃及,233年起在亚里山大学习哲学达11年之久,老师就是通常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的阿蒙尼阿斯·萨卡。242年,他随罗马皇帝的大军远征波斯,据信是想认真研习波斯和印度哲学,终而因皇帝被部下谋杀,无功返归罗马。在罗马他创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当中有医生、修辞学家、诗人、官员等等来自各个国家的各式人等,大都因为不满基督教哲学,慕名而来欲重温罗马旧梦。这个名单甚至可以拉进罗马皇帝和皇后。普罗提诺曾设想在康巴纳城建立一个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未及付诸实施即告破产。最后他病死在康巴纳乡间。

   

    普罗提诺移居罗马十年后开始写作,当时他50岁的光景。在他死后,弟子波菲利将他初衷是留在朋友和学生当中传阅的遗稿收集起来,一共是54篇文章,编成6卷,每卷9章,是以有《九章集》之名。全书开篇为普罗提诺的一篇传记,此为后人记述这位哲学家生平的材料来源,之后第一卷论述一般个人,第二和第三卷谈感性世界,第四卷讨论灵魂,第五卷谈心智,最后一卷探究“太一”,在普罗提诺的哲学中,这是宇宙的本原所在。全书不少篇章涉及美学,最为集中的则是第一卷第六章和第五卷第八章。

   

    《九章集》六卷勾勒出了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宇宙的本原是太一,这就是神,神是尽善尽美的超越的精神实体,他是不可思议,也是不可形容的,因为凡人对他思议或者形容,就是限制了神的存在,而神是超越万物,也超越意识的。太一即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是一个流溢的过程,万物之由太一流出,一如光线之由太阳射出。最初太一流溢出“奴斯”即心智,这是纯粹的理智、精神和思想。继而从“奴斯”流溢出灵魂。最后从灵魂流溢出可感的现象世界。太一、心智或理性以及灵魂,这就是普罗提诺精神世界的三个级次。是以对于人的灵魂来说,就必须清楚一切欲望,摆脱肉体的纠缠,重新返归它于中而出的太一,达到与神同在、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本着以上流溢说的哲学理论,普罗提诺对美作了仔细分析。第一卷第六章中他说,美主要诉诸视觉,就诗歌和音乐来说,也诉诸听觉,因为乐曲和节奏是美的。但美在于从感觉世界逐渐上升到心灵,所以有美的生活、美的行为、美的性格、美的学问,以及道德品质的美。进而视之,是什么使眼睛看到了物质的美,耳朵听到了声音的美,以及何以一切来自心灵的都是美的?是不是存在一种原则,一切事物都因此而美?普罗提诺在这里继承了柏拉图理式的美高于一切现象美的思想,明确提出他要探讨的是一种先验的美,它先在于世间一切美的形式。

   

    普罗提诺指出,有些东西,比如物体的形状,其美不是在于本身的性质,而是在于同它们关联的什么东西,但有些事物本身就美,例如德行。此为同样的事物有时候美,有时候不美,因此仿佛美和物体是两回事情。但其实不然,美的原型是显现在美的事物之中,当人面对美的对象,心醉神迷,充满了喜悦,双目立刻被吸引过去,正是美的原型而不是事物的外在特征使他如此神往。要说明这美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东西,普罗提诺对希腊哲学中的美在于比例即匀称的传统定义作了辨析。他不同意美在于匀称,所谓部分和部分之间,或者部分和整体之间匀称有度,再加上一些悦目的色彩,就造成了肉眼可见的美。他指出如果美在于匀称,那么它就只能出现在复杂的对象之中,而不会出现在个别的色彩和声音里。这样,像单纯的东西如太阳、光、金子和闪电,它们的美都将无从谈起。因为它们都是既不复杂又不多样,谈不上匀称不匀称,可是它们实在都是属于最美的事物一类。同样可以以人的面孔为例。面孔的比例是一成不变的,同一张脸匀称的程度始终如一,但是它有时候美,有时候不美,这实在是因为表情的缘故,而表情是发自于心。可见,美和匀称不是一回事情。

   

    普罗提诺强调最高的美是目不可见的,须凭灵魂而不是感官去观照它。在对这至美的观照中,灵魂升向上界,感觉留在下界。这是因为一切事物的美都是来自理念,而理念是心智的本质产生的。普罗提诺说,它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的那种东西,灵魂仿佛有所理解,马上就判定它是美的,情投意合地欢迎它的到来。反之遇到的丑的东西,灵魂就悸动不安,拒绝它,摒弃它。不但如此,灵魂之观照美,还以它自身与这美的同一为先决条件,就好比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合乎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灵魂如果还无美可言,它就看不见美。正如普罗提诺多为人举譬的著名例子:人脸的美在于心智的外射而不在于比例。当人死了以后,他的脸比例依旧,但是美已荡然无存,因为灵魂不在了。

   

    另有《论自然凝思和太一》(九章集选译本),这是普罗提诺《九章集》的第二个选译本。此前,章雪富博士和石敏敏女士曾应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邀请,翻译过一个《九章集》的“精选本”(2005年出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两个译本在内容上没有任何重复之处。这是他们有意为之的,希望籍此机会把《九章集》全部译出。迄今为止,除“论存在的种类”外,《九章集》的其他全部文章都已有了中译本。

 

57

 

    该用怎样的数字来对太一进行量化呢?可以说太一既是“超无限大”,又是“超无限小”。

   

    大宇宙的外侧是怎样一种状态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这样回答:“无限的场在扩展。”

 

    但是,“无限”实际上是一个必须与“有限”相联系后才能够成立的相对的概念。在“大宇宙”中不存在任何叫做“零”的存在(只是,从三维来看,四维什么也没有,似乎是零。然而四维的存在远远要比三维的存在复杂丰富)。我们的宇宙的本身作为能量现象表现出来,形成一个封闭的世界,它的状态与其外侧的超宇宙的状态是不同的。
 
   把一条1厘米的线段无限地分割下去,最后也不会是零, 而是无限接近零的无限小(微积分学就从这里产生)。有人说:“所谓直线,就是无限小的点的连续。”但是,无限小的点与点之间,无论如何也是有空隙的。然而,假如真是这样的话,则宇宙也好,人类也好,基本粒子也好,都应该在瞬时崩溃。福原肇在《勾玉与宝珠的世界序章》中指出:“实际上,超越无限小的超无限小(这就是所谓的零)是与超无限大紧密相连的,直线由此得以成立。正是因为在无限小和无限大的深层次存在有根源之数——‘超无限小•零(1÷∞)’和‘超无限大 (1÷0))’,现象世界才得以成立。”
 
   超过无限小的零即超无限小和超过无限大的超无限大才是现象宇宙的根源。自古以来,称作空,称作无,或称作太一等等的东西,就是指的这个。那种状态,没有任何现象(零)却拥有所有的东西(超无限大)。宇宙也好,人类也好,基本粒子也好,最终都将归于这种状态。

   

    使宇宙产生活动的是太极。但实际上,还有先于太极、使宇宙意识产生萌动的“根源的东西”,它叫做“无极”。无极才是宇宙的真正根源。当作为无极的最终态“皇极”活动时,太极的阳产生;安静时,太极的阴产生。太极内含阴阳两仪, 在阴阳(气〉的作用下,万物产生。无极不是无限大或无限小的存在,说它是超无限大或超无限小(真正意义上的零)也不完全正确,它是作为一切事物根源的宇宙超意识。

   

    即使无极也是有根源的,其根源就是连微动也没有的太一。在太一的作用下,无极作为宇宙现象,作为能量现象产生。

    附注三:中华民间传承——“中天宇宙观”:宇宙演化分冥虚、元虚、虚无、无形、有形等五个时期。

 

    宇宙是先有冥虚祖才慢慢演变进化有形万物,有了有形时期才有了星球,有了星球后才有了肉体生命,有形生命都是依仗太阳的能量来生存的。宇宙先有无形态的气。慢慢才有了有形状的气,有了有形状的气慢慢才形成固体物质,这个时候才有了星球,宇宙初期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这里的什么都没有是相对的,有无形的具备生命的气。这些气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冥虚祖师。就是宇宙万物母的雏形。

 

    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这个无形的气进化形成了另一种无形的气,也就是同样是无形但是结构不一样的气。这第二个无形的气形成就是生命进化到了元虚时期,这个时候的万物母叫元虚阁祖。茫茫宇宙,生生不息,又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于是又形成了一股无形之气,这个时候生命进化到了虚无时期。此时的宇宙母称作虚无祖师。虚无时期仍然还是结构不同于冥虚和元虚的无形之气。每个时期都有生命思维,再往下进入无形时期,就是距离有形时期最近的一次无形期,离我们人类的诞生最近的时期,此时的生命体存在形式其结构和以上三次又明显不同了。但是还是无形,我们现在肉眼还是看不到。又进化演变亿万年后,生命开始进入有形生命时期了。无极态就是有形和无形的临界点。这个时候最初形成的是有形的气,我们现在肉眼可以观到了。就是说万物之母那块有形五彩石最初观是有形气体形式存在。(神界看是石头,肉眼看还是气)这个时期宇宙母开始繁育有形生命了,先是气体的动物和固体的球体。随着岁月的更替,有形万物母之气慢慢变成了石头,并且开始生化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就是现在我们观到的星星。因为星球是固体生命,于是星星在宇宙的摇篮里允吸母亲的乳汁,即气体能量,也在渐渐成长,直至长成大的星球。分散开来就成了我们看的见的星球了。有形了就有黑白之分了,有了黑暗和光明的区分就要分阴阳了,所以这个时候演变出了太极,有了阴阳太极之分合,阴阳相交、相生、相制、开始产生有形万物,即我们肉眼看得见的物体。这里牵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名词“阴阳”,为什么说有了黑暗和光明才要分阴阳?在传统文化里光亮的、向上的、炽热的为阳,黑暗的、向下的、阴冷的为阴,宇宙生命进化到距今九十一万年的时期才有了人类,宇宙之母的化身即宇宙第一个人——女娲始祖!所以人类为宇宙最后的生物物种,但也是最高级的生命。因为演化到最后的才是进化最高的!从人类诞生后就没有再增添新的物种。由此可知,宇宙星球是宇宙之母有形时期的固体孩子,是冥虚祖在演化到石头的时候生出的小石头,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石头生石头。母亲若不是石头还能分化出石头吗?所以万物有生命,万物有灵性。我们修行就是要善待万物。并且告知天下人,善待所有的一切,宇宙间的无形的和有形的,肉体的和固体的一切生命体。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被作为根源的光创造出来的。被创造出来的东西,形成无数的“纵横交错的漩涡”。这些漩涡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关系调和的时候,它们保持安定状态。但是,漩涡的本性是运动变化,因此安定调和是暂时的,最后是要失去的。但是安定调和失去之后,漩涡又会为恢复安定调和而进行努力。漩涡就这样在进行无止境的移动变化。 

   

    这种无止境的移动变化反映了宇宙的历史进程。那么,它将持续到何时为止呢?漩涡是“流体的低压开始消失时产生”的现象。举台风的漩涡为例来说明一下:台风是低纬度的热带低气压发达后产生的,与此同时,在高纬度,一个高气压与台风结对产生。宇宙的漩涡也是这样,低压部的漩涡位于正宇宙,而高压部的漩涡位于反宇宙,它与低压部的漩涡结对产生。就像台风的漩涡用不了多久就变为温带低气压,然后消失一样,我们宇宙的漩涡在耗尽能量之后,便消失,返还为无极、太一。在维持了一段调和的安定状态之后,又在宇宙本源的作用下开始萌动,然后作为宇宙现象的一部分表现出来。
 
   宇宙现象形成于阴阳。这表明,低压的正宇宙和高压的反宇宙,“看得见的世界”即实的正物质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即虚的反物质世界,是结对存在的。两者的漩涡的旋转方向是相反的。假如问两者之中哪一方更具有根源性,则回答为,是“虚的世界”。实的世界因虚的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实和虚的交接点是“零”。不论实还是虚都因“零”的存在而存在。在宇宙中,只有“零”这一点才能够通达不同的维和阶层。今后的科学,在考察零(中性)、反、虚及其关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展开吧。

 

 

结束语

宇宙意识和标量的生活方式
 

    先于生命存在的混沌的轰鸣声,是宇宙诞生时的最初音乐,是“涌出的光”的产物。在混沌作用的催动下,在宇宙中纵横交错、不断流动变化的漩涡形成了。这些漩涡组成了大到宇宙、小到普朗克常数的万物。万物和谐共存,就像构成了一组美妙的交响音诗。
 
   宇宙是由无数规模各不相同的涡旋组成的。这些涡旋都具有“弗拉克塔尔”的性质,即其形状都符合黄金分割比,再怎样微小的涡旋也具有这样的比例关系。涡旋的成因是阴和阳、正和负的结对。任何一个结对的存在,都不能仅仅视之为如同磁铁的N-S。结对也使时间和空间发生。
 
   结对的双方,形状、大小、性质都是完全相同的,但其(漩涡)运转的方向是相反的。并且,结对的双方分属于“看得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
 
   迄今为止的科学,只注意到结对中“看得见的世界”的那一半。一切物质都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实际上是阴阳结对后产生的。但现代科学,只从正负电磁波的方面来观察组成原子结对中的阳的一方。人们确信,宇宙仅仅只是一个“看得见的世界”。对于结对中的另一方即“看不见的世界”的一方,人们只是以观测不到为由而无视?或加以否定。这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现代科学只是以正负电磁波的眼光来观察一切的。

   但是古代东方的哲人,没有忽视结对中的另一方,他们提出阴阳、气和普拉纳的概念,探索作为人体普拉纳出入口的查克拉和作为人体中气的通道的经络;他们已经感觉到目不可视的光(这种光与现代科学观察到的光即电磁波是不同的),那就是气,是普拉纳,是昆达利尼。因此,我们说,光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电磁波,另一种是与电磁波完全不同的不可视的光。
 
   美国的希尔兹博士认为,光分为反射光和根源光,根源光是宇宙意识。潘艾丁提出“标量波”理论,该理论的要点是:三维空间的电磁波与四维空间的电磁中和,形成零矢量,成为纵波的重力潜在。标量波与尚未被现代科学所承认的、位于看不见的世界中的气、普拉纳、根源光是性质同一的存在实体。
 
   标量波有以下几种类型:秘藏着三维的物质阶层铸型的四维标量波、作为四维阿斯多拉尔阶层的气和普拉纳原型的五维标量波和塔基翁即超光速粒子波、作为五维的曼塔尔阶层根源的六维标量波。诸位请注意,任何一种标量波都有其所属的现象世界,并且在维的阶层上,它总是比其现象世界高出一个阶层。
 
   这样任何一种现象都有与其结成对子、并高出其一维以上的标量波和塔基翁波。还有一点请大家千万注意,在“看得见的世界”的任何现象中,必定有“看不见的世界”的存在,两者结对,共同占有一点。
 
   还有,假如不从大到10^30(千兆×千兆)、小到10^-30(普朗克常数h)的范围来观察宇宙的话,就无法把握宇宙的真正状态。
 
   标量波自体是四维空间即无物质(质量)层次的存在,所以,如果不引进“维”这一个要素,则就不能阐明未知的能量和现象的实质。
 
   五维的变化,必定导致在四维发生与那变化相对应的现象。例如,一个人的精神波动,会引起那人的感情波动。四维的变化也一样,它必定导致在三维发生与那变化相对应的现象。例如,感情的变化会引起肉体的变化。
 
   三维空间的原子,因其内部正负粒子进行中和而被变换为中性的能量,中性的能量被辐射到四维空间,在那儿形成一个与三维完全一样的“看不见的世界”。高维的现象是铸型、原型,通过物质世界的现象表现出来;而物质世界的现象当作为变换后的中性的能量时,是被保存在高维的。两者的关系是相当于玻姆所论述的暗在系统和明在系统那样的关系,高维世界作为内藏秩序,是三维现象产生的根源。由四维暗在系统的潜在起伏运动所形成的波就是标量波。
 
   诸如能量、力之类的表现出来的东西,全都是结果,其原因在“看不见的世界”即高维世界一侧。物质脑不过是相当于计箅机中硬件之物,人的一切思考、记忆的根源,是在比物质脑高一层次的高维脑中。
 
   当然还可进一步追寻根源的根源,穷极的根源就是宇宙意识,即:既是零又是超无限大的太一。即使是相当于大爆炸宇宙10^30倍的大宇宙,也是其创造物。三维的现象不是自己产生出来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从久远的过去,作为字宙根源的无极、太一便持续地存在着。大宇宙、星云、星球、自然、人类,以及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夸克、普朗克常数h、都在宇宙这座大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推动这些角色进行表演(死亡、转生、存活)的原动力是“宇宙意识”。

   当一个人与宇宙意识结合的时候,便意味着他(她)已脱离了浅层次,而进入了深层次,觉悟到了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一个很强大的根源。
 
   我认为,与宇宙意识结合的关键在于理解标量波,并把标量波的理论引入到现实的生活方式中来。迄今为止的科学、世界观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是趋向于正方向的。这构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近代社会的基础。其结果是地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假如没有与传统完全背离的构想,则地球、人类就很有可能灭绝。

   标量的方向是中性、中道、中庸、调和、零。正与负的中和、调和,能使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相安无事地生存下去。标量的生存方式正是今后世界和人类存在的应有状态。
 
   并且,标量波是纵波,它不仅存在于三维的物质世界,并且通达生命宇宙、精神宇宙乃至内在的万物根源,它能贯通唯一的纵波谱。即将到来的时代,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课题:我们应如何通过纵波谱,来达到身心的觉醒呢?“我”降生于这个世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认识这个纵波谱,并顺利地贯通它。
 
   当把视点投向位于意识中心的“零”的时候,我们就能直观到自我和他人在深层次上是不分彼此的。这是同宇宙意识相沟通的第一步。当我们与通过零点的纵波谱相接触的时候,就能够接受到来自空间的无限能量了。
 
   到了那时,我们就会自觉地抛弃迄今为止指导自己行为的“向他人索取”的观念,而代之于“为他人服务”的观念了。这正是宇宙之道,是为人之道。

   “潘多拉盒(希腊神话传说:宇宙神在潘多拉下凡时给她的盒子,打开时,一切灾难都跑出来,只有希望留在里面。——译注)”已被打开。绝对不能把标量波用于破坏地球,不能用它来支配世界,不能用它来强使他人沦为奴隶。这是宇宙的法律。否则的话,地球会毁灭,而敢于以身试法的人也将与地球同归于尽。
 
   应把标量波用来维护世界和平,创造人类幸福。标量波在这方面的用途是无限量的。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旨在争夺能源的战争便不复存在了。宇宙自然的根本原理开始发挥作用,清洁的能量,从空间源源不断地涌出,无偿地提供给人类。

   于是,人类的生活圈令人难以置信地扩大了,人类不仅能上天,还能入地。人人都拥有小型的能量发生装置,生活变得无限便利。城市和乡村已没有任何区别,沙漠改造等难题,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得到解决。

   到了那时,所有的人都了解了自己的天资,知晓了自己应享的天年,并在有生之年中尽力发挥自己的天资为人类造福, 一切人都将成为天才。

     

 

(全文完)

 

    参考:觉醒家园(文字版) 

   

    编校/整理:彩虹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a70610102edwc.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