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标量波理论与科学革命》第四章(附注+配图)


11

彩虹按:“个体的生命和意识只有一个。但胎儿在出生前经历了下列发育过程: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结合、鱼类形态、两栖类形态、爬虫类形态,最终是哺乳类的人体形态。但个体始终是一个人类。同样地,一个人的时钟,是位于这个人所属阶层的上位阶层中的。而位于比一个人所属阶层低的阶层中的全部时钟是潜在于该人所属的阶层中的,并作为能量的量子而存在着。当两个阶层的能量量子发生干涉、结合的时候,必定有新的阶层产生,并且时间发生。假如没有分属两个阶层的时钟的结合,信息和意识就不会发生。当一个人死亡的时候,属于这个人的最大的一个意识时钟消失了,阶层也消灭了,时间不再存在了。”——作者 

 

标量波理论与科学革命

12

 

                                              目 录

                                   前言
                                  引子 人工地震百年前就发生了
                                  第一章 地震武器是可能存在的
                                    1. 天才尼古拉•特斯拉的苦恼
                                    2. 原苏联的标量电磁武器
                                    3. 啄木鸟栅极和美国航天飞机的爆炸
                                    4. 先人的业绩——动物磁场和奥多之力   
                                    5. 拉依希的奥尔孔能量     
                                    6. 科学的新进展有赖于中性能量的阐明
                                    7. 不使用物质燃料(石油、煤、核燃料等)获得能量
                                  第二章 完整的科学体系必须包含标量波理论
                                    1. 被现代科学忽视的纵波-重力波
                                    2. 被现代科学忽视的伸-缩同时发生现象

                                     3. 作为全息摄影的宇宙图像
                                    4. 能量从真空涌出
                                    5. 原子放射的反重力、标量波
                                    6. 不靠石油、核燃料等获取能量的理论        
                                    7. 宇宙是一个按黄金分割比形成的螺旋构造       
                                    8. 从横波文明到纵波文明
                                    9. 关于布利尔能量和哈契松(Hutchison)效果             
                                  第三章 应用标量波理论阐释特异现象
                                    1. 电磁波和气、Ψ 能量的不同
                                    2. 三维与四维的不同
                                    3. 气的本质是生命层次的标量波
                                    4. Ψ 能量是高维的标量波         
                                    5. 对PK·ESP的探讨

                                     6. 超能力现象的机制
                                  第四章 新科学的发端:普朗克常数h、标量波、混沌
                                    1. 宇宙的最小单位是普朗克常数h

                                     2. 标量波在原子当中发生

                                     3. 以10的5次方相间隔的宇宙各层阶

                                     4. 脑的实质是光和意识
                                    5. 混沌·弗拉克塔尔是创造之源

                                     6. 孤立波(波粒子)、耗散结构是现象之母
                                  第五章 由光和标量波组成的宇宙图像
                                    1. 光形成于光子和宇宙意识                              

                                     2. 根源之光是气和普拉纳的媒体
                                    3. 万物形成于光或电子 、阳电子
                                    4. 中性芯是宇宙得以存在的基础

                                   结束语 宇宙意识和标量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 

新科学的发端——普朗克常数h、标量波、混沌
 

1. 宇宙的最小单位是普朗克常数h
 

   宇宙的所有事物都根据黄金分割比,呈现为形态相同(即弗拉克塔尔)的漩涡。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宇宙,因为都是漩涡状,所以相互连接起来。那么,最小的漩涡是基本粒子的漩涡吧?不,最小的漩涡是基本粒子的10^-30大小,即千兆×千兆分之一的普朗克常数h的漩涡。
 

    普朗克常数h是1900年,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普朗克(1859~1947)发现的。物质世界的能量呈分散的粒子状,比这还小的东西,就是非物质化的穷极的粒子,即h。据说光也是由一种以1米为1个单位的不连贯的存在组成的。
 

    就是说,在三维世界中,所有的存在都是不连贯的,形成块状后便表现出粒子性(例如光子之类)。当粒子之间相互连接并产生共鸣时,便表现出波动性。

  

    普朗克常数h意味着什么呢?对此,想根据大桥正雄所著《波动性科学》一书的观点来解释一下。这样有关基本粒子的质量如何判定、宇宙的漩涡如何形成,为什么大漩涡和小漩涡都呈相同形态并相互连接等问题,便可以得到解答了。
 

    质量有三个单位:eV(电子伏特,基本粒子使用的单位),amU(原子使用的单位),克(比分子大的物质使用的单位),三者相互间没有联系。

  

    前段时期被发现的顶夸克的质量约为175亿eV,原子核的质子约为9.38亿eV,电子约为51万eV,氢原子(最内侧的K壳)是13.6eV。在体积方面,原子最大,但其质量最小;而体积最小的夸克质量却最大。这是为什么呢?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h。基本粒子使用的质量单位是eV,据说这是因为在原子物理学中,经常提及将带电粒子加速的事例。所谓eV,是真空中的一个电子在电位差为IV(伏特)的两点间被搬运时所产生的运动能量的工作量。这时的能量(电压值)是伏特。参阅一下《理科年表》(丸善出版社)中所载的有关数据:

 

    h = 6.6260755×10^-34J·S = 6.626…×10^-27erg.s
   1 Hz = 6.62608×10^-27erg
 

    所谓lerg(尔格)是工作的单位,ldyne(达因,使质量为1克的物体获得1厘米/秒2加速度所需的力,该力能使那物体进行107焦耳的工作)的力就是朝一定的方向使物体活动1 厘米的工作量。H和1Hz(赫兹)的数值是相同的,试把它们改换为eV:
 

    1 Hz = h = 4.13567×10^-15eV
   1 eV = 1 V   ∴ 1 Hz = h = 4.13567×10^-15V

  

    eV是工作量,而伏特是能量(电压值),但两者的数值是相同的。在工作量中,含有作为时间单位的秒,但在能量值中,却不包含时间单位。在这个场合,1赫兹就是指10^-15伏特的能量旋转一次。因此,1 Hz = 约 10^-15V 以及h是不变的普遍常数的意思就是“宇宙万物,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旋转一次的能量值约为10-^15伏特。”
 

    假如用平均旋转一次所需的电压值(Hz = h)来除某个数值的话,则其代表的那个基本粒子的频率就产生出来了。

  

    电子为(5.11×10^5V)÷(4.1357×10^-15V)= 1.2356×10^20 Hz,质子约为1023赫兹,氢原子约为10^15赫兹。这即是,在原子的空间,原子核的质子在一秒间约自转10^23次;电子约自转 10^20次,同时沿原子最内侧的轨道(K壳)旋转约10^15次。
 

    这表明,① 频率越大的粒子,其旋转半径越小(如质子);② 频率越小的粒子,其旋转半径越大(如电子、氢原子)。通常的物体是,旋转半径越大(物体大),能量值(相当于频率)就越大。其原因,不在于单个粒子的能量强,而在于粒子和原子集聚的量大。

  

    其次,来证明一下,把旋转半径小(频率大)的粒子移至旋转半径大(频率小)的粒子的位置之后,频率仍保持相同的数值。质子的质量是9.38亿eV,氢原子的质量是 13.6eV(K壳)。根据汤姆森所著《原子和电子的世界》一书所载的数值来看,原子整体和原子核之比如次:
 

    原子整体(2×10^-8 cm)÷ 原子核(5×10^-13cm)= 4×10^4 = 约 40 000

  

    即原子整体的半径比原子核的半径约大四万倍。能量是与距离的自乘成反比而衰减的,所以假如用四万的自乘即十六亿来除质子的9.38亿eV的话,则产生的数值就是 0.71eV。原子最内侧的壳是K壳,其数值是13.6eV。按序分布在外的壳是L壳、M壳、N壳、O壳,其数值分别为3.39eV、1.51 eV、0.85 eV、0.54 eV。它们与K壳之比分别为1、1/22、1/32、1/42(只是,玻尔认为,在这里面有负的数值,实际上负的数值是不存在的)。这表明质子(在我的假说中,是阳电子,后述)在扩展到原子整体(电子旋转的位置)大小时,其数值要比第四壳即N壳小0.71eV。这显示了宇宙的相似规律,即宇宙万物在同一位置上扩展或缩小的时候,其数值是不变的;也证明了,万物是处于由黄金分割比形成的大大小小的螺旋的联系之中的。
 

    h是约10^-15伏特旋转一次的电压值。但同时,h也是分散能量的穷极(最小)粒子。根据《理科年表》来计算一下其大小(旋转半径):

  

    ①普朗克常数h = 6.626 X 10^-34J/Sec
   ②h=6.626×10^-34J/S=6.626×10^-27erg/s
   ③1HZ=6.626×10^-27erg/  ∴h=1HZ
   ④1HZ = 4.13567×10^-15eV
   ⑤1eV=1V ∴1HZ=h=4.13567×10^-15V
   ⑥lerg的波长为1.98645×10^-16cm
   ⑦h=6.626×10^-27erg,波长是(1.98645×10^-16cm)×(6.626×10^-27erg)×约1.2×10^-42cm
   ⑧h旋转半径为 1.2×10^-42cm÷2π=约2×10^-43cm

  

    即h的旋转半径为10^-43厘米,这是基本粒子的大小即 10^-31厘米的10^-30(千兆×千兆)分之一,是非同寻常的极微小粒子。

    现在的量子力学认为,普朗克长度 41厘米,是宇宙中最短的长度,据说是宇宙发生大爆炸后的10^-43秒时的宇宙的大小。对于h和G(重力)的本质,现代科学还未能明确阐释,因而使用这个常数而得出的结论不能说是正确的吧。

   

    但是,光速是一定的。(把电子的自转速度10^20赫兹作为搬送波,其上载有进行从K到O壳的轨道迁移的10^15 赫兹的变调波。)然而这里的光速是指到X线(从电子发生)为止的电磁波的速度。伽玛线是从原子核产生出来的光,有时能观测到其速度超过光速。所以我们不能说光速是绝对一定的。因此可以考虑根据《理科年表》计箅出来的数值即10^-43厘米就是h的旋转半径。
 

2. 标量波在原子当中发生

 

    普朗克常数h既是10^-43厘米大小的最小的粒子,又是“作为10^-15伏特的电压值而发生在宇宙中的极微小的能量”。此外,10^-15伏特的能量,既相当于宇宙之大,又相当于基本粒子之大,也相当于h之大,是这些东西“在旋转一周时发出的能量值”(这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粒子是光凝缩后形成的,假如粒子不进行旋转运动,则能量是不会发生的。光是根本的原因,能量和力不过是结果。

   

    在这当中,可以发现相似规律,即在宇宙中,旋转半径的数值和旋转所需要时间(每秒所转圈数)的数值,互成反比例。基本粒子中的质子的半径约为10^-13厘米,银河系的半径约为10^27厘米。因此,h的10^-15伏特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在质子的场合是约10^-23秒(即1秒旋转10^23次),在银河系的场合是10^16秒(即旋转一圈需10^16秒,约5亿年)。

   

    标量波从原子空间被放射(成为反重力)后,旨在填补放射后变得稀薄的原子空间的吸引力即重力形成了。这表明,重力是面向原子空间的封闭系统力,而标量波是面向全宇宙的,是与全宇宙发生关系的开放系统力。

   

    大桥正雄在其所著《波动性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原子波·物质波(是标量波的同义语)是从原子当中发生的。下面,介绍一下他的观点。

  

    (1)在原子内,电子在进行旋转运动,但原子没有因此而带电,也不放射电磁波。电子在进行旋转运动时,必定放射电磁波,但是没有发生。这启示我们,电磁能量是否转化为某种其他的能量了?

  

   (2)在原子不存在的地方,万有引力和重力也是不存在的。此外,重力的质量与原子的质量(粒子数)是成正比而存在的。这就不能不让人考虑,在原子中是有能量在发生的。

  

   (3)并且,重力不是电磁波,但虽然不是电磁波,却确实是能量。在一个电子轨道上,存在着两个电子。于是,从一个轨道射出的两束电磁波就因某种原因而变化为重力了。

  

   (4)重力的能量和生命现象的能量在性质上不是同一的吗?人类的肉体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是,生命现象的根源不是电磁波。

   

   因此,假如按照大桥制作的原子模型来加以思考的话,则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42  

   

    如泡利不相容原理(在最低能量状态的轨道上,只能有两个电子存在)所示,在一个电子轨道上,只能收容两个电子,并且两个电子的运行方向应是同一的。两个电子都带负电荷,由此相互对抗,位于轨道的正相反侧。所以从两个电子放射出的电磁波,如图所示,其相位相错180度。在相互吸引或对抗过程中,电磁能量的作用消失了,因此,电磁波就不能从原子中放射出来了。

 

43

    即便如此,既然有能量守恒的法则,那么电磁能量是不应该消灭的,它一定是转化为某种其他种类的能量了。那就是大桥所说的物质波、我所说的标量波。

   

    最近,在对自由能量(其实体就是标量波)感兴趣的研究者之间,一种能使标量波发生的线圈——“无诱导线圈”受到注目。这种线圈与一般线圈不同的是,从线圈轴的中点朝轴的两个方向,各以相同圈数缠上导线。把交流电接上线圈后,在线圈两侧发生的磁力线的方向就成为相反的了,于是磁力线相互抵消,电磁现象不表现出来。这与原子中的一条电子轨道上两个电子发出的电磁波相互抵消,原子不表现电磁性质的现象类似。

   

   其结果是,从原子发出的电磁波被消除了,而重力波通过放射产生了。当小质量B通过大质量A的附近时,B受到A的吸引,向A靠近;而当B与A拉幵距离后,B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意味着,在所有的质量中都存在着重力场,通过重力波的放射,潜在大吸引潜在小的作用(重力)发生了。当这个重力波与三维物质进行相互作用之后,便以与光速同样的速度前进。

   

    这样,重力的秘密也就被揭开了。在原子空间,原子波(标量波)作为电性质中性的合成波,在与电子数和粒子数发生比例关系后,放射出去。于是,原子波放射出去后的那部分原子空间变得稀薄了。宇宙空间的整体必须保持平衡,于是那部分原子空间产生了吸引力即重力。

   

    此外,电子在1秒间公转10^15次;与此同时,还在1秒间进行10^20次的自转。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在1秒间进行10^23次的自转。所谓自转,就是能量在进行激烈的旋转运动。标量波作为电中性的能量,从所有运动着的物体产生并放射出去。还须指出的是,标量波是在波长波形方面作为与构成实(实像)世界的物质完全相同的虚(虚像)世界的东西而存在的。

   

    因此,被变换为质子和中子(其他的基本粒子,例如介子等等)的中性的能量也应从原子空间放射出去。这样一来,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带正电荷的质子的能量变得怎样了呢?对此,现代科学认为:“原子整体在电的特性方面是中性的。电子之所以能够存在于电子轨道上,就是因为有原子整体与带电的核进行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库伦力(电的引力)。”就是说,只注意到中和,而标量波的概念不被考虑。我认为,在原子内,质子和电子在中和的过程中,放射出现代科学尚未认识到的标量波。

   

    大桥认为:“Ψ(Psi)能量可以假定为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形成于电中性的粒子产生的波动和由那个波动中的念波(合成波)共同构成的波粒。这些粒子除了原子以外,还有基本粒子中的中子、中性π·k介子、中微子等。这些粒子产生的波动就是能量。”

   

    我认为,在原子空间,质子和电子作为整体进行中和,成为中性;部分的由其自转形成的能量,与中性的基本粒子同样,也进行中和,并被变换为中性的能量。质子的正的成分(阳电子)与负的电子原来都曾是光本身。这就是重力与粒子数发生比例关系的真正意思。
 

3. 以10的5次方相间隔的宇宙各层阶 

 

    基本粒子(这里指质子、中子)的半径约为10^-13(10兆分之1)厘米,原子(氢原子)的半径约为10^-8(10亿分之1)厘米,其大小之差为10^5(10万)倍或10万分之1。

   

    1975年,美国数学家曼戴尔布洛创立了弗拉克塔尔几何学,该学说有这样的认识:“自然和万物,具有相同的构造,把一个东西无论细分到怎样的程度,各个层次的构造也都是相似的。”就是说,宇宙万物,与大小无关,具有同样的形态和构造。因此,再小的部分和再大的部分,在形态上是相同的。

 

44

    银河系的涡卷、台风眼、鸣门海峡中的漩涡,乃至手掌上指纹的漩涡,都具有弗拉克塔尔的性质。海岸线、树木、山川、天上的云、高分子以及河流、天气变化,乃至人体的脑、肺、血管,无不同样如此。再如,英国不列颠岛的海岸线长度以及美国曼哈顿岛的海岸线长度,都具有弗拉克塔尔的性质,把海岸岩石上的凹凸以及小石子、砂子,乃至分子层次上的凹凸全都加在一起的话,则事实上就是变得无限大了。

   

    我认为宇宙具有如下的弗拉克塔尔构造。基本粒子和原子分属不同的阶层。两个阶层间的大小之差为10^5(10万)。实际上,宇宙的各个阶层,都以同样的10^5的大小(半径)相间隔。以下就是实际分类的结果。这就是宇宙的弗拉克塔尔构造。

   

    展示以10的5次方相间隔的宇宙的各个阶层的表:

45 

   

    下面,就以上面这张表来做一些具体的说明:

   

   (1)10^-43厘米大小的东西是普朗克常数h的粒子,现代科学推测它是“宇宙的最小单位的能量值”。这是作为物质现象根基的虚的世界(虚质)在产生漩涡的时候,作为其反作用,最初发生在宇宙的电磁波能量。该漩涡的半径和速度成反比例,这个漩涡每旋转一圈,便产生4.1357×10^-15 V的电磁波。这就是h。  

   

    从(2)10^-38厘米到(6)10^-18厘米大小的东西,因为太小了,所以不知其为何物。只是,据说夸克的大小在10^-16厘米以下,因此可以推测(6)为夸克。最近科学家在考虑底夸克的存在,底夸克可能是(5)。

   

   (7)10^-13厘米是基本粒子,(8)10^-8厘米是原子、分子。(9)10^-3厘米为10微米,人体细胞的平均大小是17微米,所以大体与此相当。(10)10^2厘米是从1米到9米,人类和宏观的物体与此相当。(11)10^7厘米为100~900公里(10^7是一个范围,包含1×10^7至9×10^7),这正好相当于地球的地域范围。(12)10^12厘米是1000万公里至9000万公里,地球与太阳系内行星间的距离与此相当。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为1.5×10^13厘米(约1亿5000万公里)。(13)10^17厘米是9×10^17厘米,为1光年,这属于恒星层次的大小。(14)10^22厘米是 5×10^22厘米,为5万光年,这恰好是银河系的大小。(15)10^27厘米是9×10”厘米,为100亿光年,相当于大爆炸宇宙的大小。

    宇宙的各个阶层就这样,以10^5(10万倍或10万分之1)的间隔,有条不紊地并存着。这正是所谓“事物无论大小,形状均为相同”的弗拉克塔尔原则的体现。各个阶层,“过大也好,过小也好,过快也好,过慢也好”,人类都不能用普通的感觉确认其存在。在量子力学中所指的观测的不确定性问题,有必要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来进一步加以确认。

   

    下面我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把宇宙分为二十一阶层呢?

 

    因为二十一阶层,可进一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每个层次由七个阶层组成。

   

    第一大层次包括从(1)到(7)的阶层。其理由为,这七个阶层的东西都处于以光速流动的电磁波状态。只有到了氢原子的层次,才形成以原子能量表现的块状物和系统。粒子的能量不再进行直线前进运动,而开始进行旋转运动。因此,从(1)到(7),应该说是半物质的流动状态的大阶层。

   

    从(8)原子到(14)银河系是物质/星体的大层次。对于这个大层次,现代科学正在广泛深入地加以研究。

   

    从(15)的大爆炸宇宙的阶层到(21)阶层,是未知的大宇宙/星云团的大层次。假如宇宙的各层次是根据弗拉克塔尔的原则而呈相似态的话,则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大层次是存在着的。

   

    第一,从(1)普朗克常数到(7)基本粒子的半物质的大阶层是存在着的。据此,我们可以确认,与(15)大爆炸宇宙大小相仿的星云团已经存在。所以与从(1)到(7)相似的从(15)到(21)的大层次存在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第二,在1980年以后的天文观测中,发现了在宇宙中以数亿光年的间隔存在着银河的巨大集合体(超群复合体〉以正六角形的六芒星的形态,有条不紊地并列着。这正是弗拉克塔尔的构造。据称,形成这样规模的银河团,需要1500亿年。

   

    但假如从大宇宙整体来看,则这个银河团也不过是极小一隅的现象。宇宙如果是根据弗拉克塔尔原则构成的话,则比大爆炸宇宙大10^30倍(千兆×千兆倍)的包括从15到21阶层的大宇宙大层次就一定是存在着的。

46

 

    揭示了从10^-43厘米到10^57厘米(比现代科学得出的数值大10^30倍)的宇宙图像的先辈,是出版过《波动性科学入门》(魂出版)等著作的大桥正雄先生。上面刊载的是大桥先生制作的“宇宙阶层构成图”,这张图与我的以10的5次方相间隔的宇宙各阶层的表在数值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在这张“宇宙的阶层构成图”上,不同的粒子和不同的星体的旋转半径和旋转周期(频率)以反比例的关系巧妙地形成一条直线。它表明了,旋转半径大的东西,频率小,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旋转一圏;而旋转半径小的东西,频率大,在1秒之间便能旋转数圈。

   

    银河系的半径为10^27厘米(千兆×1兆厘米),所以旋转一圈需要10^16秒(千兆的10倍的1京秒)。基本粒子的半径为10^-13厘米(10兆分之1厘米),旋转周期为10^-23秒,即1秒间旋转10^23圈(千兆×10兆圈)。

   

    宇宙从普朗克常数h的漩涡(极限的黄金分割比的漩涡)开始,经过基本粒子、原子、人类,一直扩大到10^30(千兆×千兆),即大爆炸宇宙的层次,始终是连为一条直线的。

4. 脑的实质是光和意识

 

       宇宙的各个阶层具有各自的半径,并由此形成具有弗拉克塔尔性质的特定大小的涡,涡像时钟那样进行旋转运动。银河系的大时钟旋转一圈需10^16秒(1京秒)。基本粒子的小时钟是1秒间旋转10^23圈(千兆×10兆圈)。这些时钟旋转的速度是光速,即1秒30万公里(3× 10^10厘米)。

   国立生理学研究所的东晃史博士在其著作《脑的实质》中,发展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菲利普斯•范曼(Feynman,Richard,Phillips 1918—美国物理学家)的理论即“时间只是在质量和能量之间作功之物”,阐述了生命、意识信息的本质:

 
47  

    所有的DNA都是由相同的DNA遗传信息形成的。人类和病毒的DNA遗传信息完全一样,只是数量不同,前者为50亿个,后者为20万个。假如根据信息量(比特、bit)来划分从阿米巴到人类为止的生命体等级的话,则人类位于百兆等级,猿位于亿的等级,蛙类和阿米巴分别位于万和千的等级。
 
   所谓信息量,是与时钟的大小相对应的。因为各个阶层的时钟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不同,因而显示固有时间的固有波就成为基本的了。我们的脑接受种种的印象,这些印象在中枢神经的作用下,被动地从脑内涌出。假如能主动地使印象从脑内涌出的话,则种种固有波就能自然地发出信号了。这就是所谓的超能力之所以能表现的根本原因。

   

    在具有这种信息量的宇宙中,最大的时钟是前一节所介绍的21阶层中最大的10^57厘米的超大时钟,它是具有宇宙所有信息的全智全能的宇宙意识时钟。在大小上,我们人类应该位于第10阶层上。但假如观察一下人类的脑电波,则能意外地发现人类的意识位于更高的阶层上(10^9 厘米,后述)。最小的时钟是第1阶层的10^-43厘米的h。

   个体的生命和意识只有一个。胎儿在出生以前经历了以下系列的发生过程: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结合、鱼类形态、两栖类形态、爬虫类形态,最终是哺乳类的人体形态。但个体始终是-个人类。同样地,一个人的时钟,是位于这个人所属阶层的上位阶层中的。而位于比一个人所属阶层低的阶层中的全部时钟是潜在于该人所属的阶层中的,并作为能量的量子而存在着。当两个阶层的能量量子发生干涉、结合的时候,必定有新的阶层产生,并且时间发生。假如没有分属两个阶层的时钟的结合,信息和意识就不会发生。当一个人死亡的时候,属于这个人的最大的一个意识时钟消失了,阶层也消灭了,时间不再存在了。

   由此可知,只有上一阶层的时钟存在。上一阶层的时钟,能通过潜在的途径,接受到下阶层时钟所具有的全部信息。我想从时钟上秒针和分针的关系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作为大时钟的分针在一分钟间只前进一个刻度。而作为小时钟的秒针,在一分钟间便旋转一圈。即在分针的一分钟内,秒针以60倍于分针的速度绕时钟一圈,从而全部把握了分针的圆的信息。在这里,假如秒针把分针作为光速的话,则光速就不是最高速度了,秒针的速度应是分针光速的60倍了。

   科学的反论认为,只有所谓“拉普拉斯的怪物”才承认有光速以上的速度。“拉普拉斯的怪物”能够认识极细部,它是全智全能的,它假如了解了宇宙的某个时点的位置和速度的话,便能预言在那以后及在那以前的宇宙的全部状态。现代科学认为“拉普拉斯的怪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通过光子(伽玛线)的作用,在空间,正粒子(电子)和反粒子(阳电子)结对产生。经过一定的时间正反粒子又结对消灭,变回为光子。在这个场合,作为正粒子的电子从过去向未来前进,而作为反粒子的阳电子却是从未来向现在前进的。

   

    能观测到正反粒子结对产生过程的仪器,虽然能观测到电子和阳电子,但不能同时确认存在于未来和过去的光子。为了能“同时”地确认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有必要都处于“等时”的状态。“同时”转化为“等时”的条件是要使“那一世界”即具有光速以上速度的未来空间,与现在的“这一世界”等同。
 
   为此,要使两个潜在的“概率的振幅”即从过去向未来流动的顺时间的“觉醒化”(日常的信息)和从未来向现在流动的逆时间的“睡眠化”(DNA信息)(其大小就是各自时钟的直径),在脑中结对发生(与光子的结对发生一样)。这样一来,“拉普拉斯的怪物”便把脑作为舞台创造出意识和信息。即,某种程度大小的时钟(与宇宙的阶层性的大小成正比)如果在脑内涌出,则与此大小对应的印象,便应表现于脑内。

   

    从整个宇宙的角度看,在具有大的旋转半径的意识(时钟)之下,具有很多层次更小的时钟。小的意识(时钟)与大的意识(时钟)的关系,相当于分针与秒针的关系。就是说,当分针移动一个刻度的时候,秒针已转了一圈,把握了分针的包括未来的全部信息。这可以说就是预言、预知的机制吧。

   一般认为,体积小速度快的东西,即频率大的东西,信息量多,层次高。但是,假如它没有与体积大、速度慢然而容量大的时钟产生相互作用的话,则“速度快”这个能力是发挥不出来的。那时候,必然会形成阶层,小的东西安于下位,时间产生。

   

    这时,只有上位的时钟显在,扮演着主角。它把下位的潜在的时钟的所有信息作为自己的信息来使用。就是说,宇宙的大的阶层,接受比它小的阶层的全部信息(小的阶层旋转快,所以从上位来看,则小的阶层是以光速以上的速度把握了大的阶层的全部信息)。上位和下位的阶层的干涉、相互作用是绝对必要的。大的上位的阶层,因小的下位的阶层的潜在和牺牲而具有了大的信息和意识。

   作为一个例子,可举出处于物质层次、生命层次上位的精神层次的波动来说明一下。慢的阿尔法(α)波在8赫兹附近。所谓8赫兹,是指光在一秒间旋转8次,这正好是地球(7圈半)的旋转半径。这个数值与物质、生命的频率相比,显然要低得多。

   

    但是,它在此之前,曾进行了多次的合成进化。所谓合成波,是频率(一秒间的旋转数)稍有差别的两个波动通过相互干涉而形成的波动(其内核是由原来两个波长的差组成的波动)。它被叫做念波。其波长变短了,但却呈现出干涉之前的波动与之不可比拟的极其复杂的高层次现象。这种化合成为进化的原动力,即在每次化合的过程中,接受了很多小时钟的信息,终于形成了极其复杂精妙的脑波。因此,尽管小的时钟能很快地把握信息,但假如它没有与大的上位阶层的时钟产生相互作用,则其信息就无法表现出来。

   

    在这里,作为时钟的直径的“概率的振幅”就是意识。把脑作为舞台,这个具有光速以上速度的拉普拉斯的怪物制造出信息。其大时钟的时间是以光速前进的,但因为在其内部的固有波中隐藏着数个小时钟,所以它以比光速快的速度前进。

   

    个体的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状态是时时刻刻在变化之中的。生命体的部分与整体相连接。拉普拉斯的怪物即意识在脑中进行工作,信息由此而产生。作为时间的意识,像时钟的指针那样,在头脑的空间中动作,意识的本身同时也是光,因此,我们能够对外界进行认识。

   

    在所有的粒子中,都有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粒子•正人类与觉醒状态相当,反粒子•反人类与睡眠状态对应。就像正反电子结对发生,或结对消灭后成为光那样,通过觉醒和睡眠这两个潜在状态的干涉和中和,意识活动表现出来。这与光使正反电子结对发生,又使其结对消灭,返回为光的程序对应。意识是正反粒子结对消灭后形成的光,通过光的作用,外界的现象被认知。

   

    信息也是光和意识作用的结果,它位于看不见的世界,是看得见的世界的现象产生的“铸型”。其中遗传因子信息是生物的生命根源细胞的铸型。在这里,重要的一点是,并非遗传因子制造出细胞,而是作为铸型的、眼睛看不见的遗传信息把生命物质集中起来,于是,作为物质的生命体便形成了。
 
   东晃史的理论证明了生命和意识能以比光速快的速度传递信息。这便违背了现在科学中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速不可逾越、光速一定的法则。但是,爱因斯坦的光速法则中提到的光速是物质层次中的速度;从时钟理论引伸出的生命层次的意识、信息论中的速度,应该是无限快的。这可能就是佛教中 “一念三千”这个提法的科学的根据吧。

此外,这也解决了W·K·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带来的一个难题,即对于微观世界的粒子,不能同时测定其位置和运动速度。根据时钟理论,可以这样说:“在自然中有很多阶层,假如只是从一个大的阶层(大时钟)即以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观测电子的话,则测定的结果必定是无法确定的(不能同时测定电子的位置和运动速度)。但假如从比电子更小的阶层,例如从夸克层次(极小的时钟)来测定的话,则观测的结果就应该是确定的(能同时测定电子的位置和速度)。”总之,宇宙之深奥程度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假如从时钟理论出发,则应该认为在原子和基本粒子中也是有意识的。在基本粒子阶层以下,直至普朗克常数h、还有六个阶层。因此,假如把基本粒子阶层作为最上位的时钟的话,则其以下的阶层就是下位的时钟。两者的关系就像分针和秒针的关系,后者潜在着,并把信息传送给前者(基本粒子)。

   

    意识和信息不是物质世界的现象,它们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阶层相互发生关系时产生的看不见的世界的现象。
 
   在印度的古代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布拉哈玛(Brahma、梵天印度最古老的神之一 –译注)所度过的1天相当于世间的43亿2千万年(4.32×109年=1.5×10^12天)。”假如把这个时间换算为秒的话,则约为10^17秒。以 10^17秒旋转一圈(即一天)之物,位于宇宙阶层中的10^17秒的阶层,是比银河系(约10^-20赫兹)稍小的阶层,赫兹为10^-17。要而言之,布拉哈玛,其大小远远超过太阳系,它具有与银河系相差无几的大意识,因此它所过的一天才会如此之长。

   原子的半径比普朗克常数h的半径大10^35(千兆×千兆×10万分之一)。就是说,假如把原子与h相比,则对于h来说,原子就如同大爆炸宇宙那么大。大宇宙的极限即10^57 厘米是银河系(10^22厘米)的10^35倍,是大爆炸宇宙(10^27厘米)的10^30倍(千兆×千兆倍)。各个阶层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意识,宇宙的最小阶层和最大阶层分别具有极微和超巨大的意识。

   据说当一个人登山时失足坠入深渊,在即将落地死亡前的一刹那,会在一瞬间像观察到一张人生鸟瞰图那样,看到自己整个一生的所有经历。用时钟理论可以这样来解释:当大时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人)在濒临危机,功能衰弱的时候,下一阶层的潜在的时钟便剧烈地活动起来,在一瞬间绕大时钟旋转一圈,由此,上述的现象便发生了。第六感中的预知是在大时钟从小的潜在着的时钟那里接受细微的信息时产生的,而所谓“悟”,是自己的时钟在与大时钟(上一阶层的时钟)进行共振时产生的。

     

   附注一特斯拉能与粒子对话(视频后半部分

    “特斯拉的精神灵性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说话者是印度哲学家维维卡南达——一位经常参观特斯拉实验室的人,他这样描述道:特斯拉对待电就像对待一个生命,他与它交谈,向它发布命令。”

 

48

 

    某些人倾向认为尼古拉·特斯拉的晚年不但破解了传统科学,也破解了量子科学,他走入了我们至今仍不了解的“本质信息科学”,亦即“佛性科学”。他的名言:“我利用了宇宙射线,并且使它们操作一个成为原动力的设备。”换言之,宇宙射线是生命体,而这些生命体显然的非常乐意去听从他的指示行动。

   

    尼古拉·特斯拉认为粒子的生命比人类更加复杂百万倍,也因此他经常在实验室与粒子、引力对话,这种现象也深深的吸引着印度教大师辩喜/卡南达 [又叫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 及跟随的一些印度大师,他们惊呼特斯拉的境界已经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梵我合一」!有资料记载,他们说在特斯拉的实验室里看到了印度所有至高的尊神!

49

 

   “印度著名哲学家Vivekananda(罗摩克里希纳代表团成员),被派往西方看有无可能联合所有的宗教。1906年在纽约的实验室里拜见了特斯拉后他立即致信给在印度的同事Alasingh。他兴高采烈地向他描述拜会特斯拉的情景:“他不同于其他西方人。他向我展示了他的电学实验。他对电就像是对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一样。他和它交谈,命令它。我与来自上帝的最高层次的人通了话。毫无疑问,他具有最高水平的灵性,他能召唤来我们的神。在他多彩的电光里,我看到了我们所有的神:毗瑟挐(印度教主神之一,守护之神)、湿婆神(印度教的主神之一,作为世界的毁灭者和重建者而被崇拜)……我甚至感觉到梵天(宇宙最高的永恒实体或精神)的存在”。

    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 1863-1902)是斯里兰卡一些后起原始佛教的首席大师,包含吠陀及瑜伽流派的创始人,也是让印度教复兴的伟大贡献者,更是把东方宗教传到西方国家的奠基人。他同时更是第一位成功地把东方宗教传入美国的伟大布教领袖。他在1896年正式在美国纽约成立「吠檀多研究会」,当时是由美国政府高层全力支持的,到了1899年完全奠定。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九年,但是他的智慧是相当惊人的,也是属于天生的悟者。在1893年过后,尼古拉·特斯拉突然成为一位梵文大师,原因是他受到卡南达的影响非常深远。当时的卡南达到处演讲,尼古拉·特斯拉与几位艺术家的朋友很喜欢去听,也由于卡南达与尼古拉·特斯拉两人均是悟者,一见如故,且尼古拉·特斯拉的证量(又称现量,指感觉器官感知某一具体对象而得的感性知识)更远远高于卡南达,从而很快的成为相知相惜的好友,之后的卡南达便经常去实验室找尼古拉·特斯拉,向他请教宇宙学方面的「本质」问题。在其中,尼古拉·特斯拉只花半年时间就对印度的吠陀哲学完全透视并全然理解,也因此在后来对于物质及能量的各种「本质」,尼古拉·特斯拉采用了「梵文」去命名,以表达对东方古文明智者们的无限感念与敬佩。特斯拉从卡南达这里也学习到了东方的禅定和冥想,并且挽救了自己因放射性实验而健康受损的身体,在他的后期人生中,他可以随时关闭感官和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而进入内在世界。附《特斯拉和辩喜的谈论》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728828/

 

CCTV10频道尼古拉·特斯拉专题:字幕/解说词(节选)

   

    【尼古拉•特斯拉】:“我和电磁粒子天生投缘,彼此之间关系密切,我想掌握它们的行为规则。每一个产生电磁效应的基本粒子,都是极其复杂的实体,是带有智能的生命。从智慧角度看,它们丝毫也不比你我来得差,与它们交流是一件时时发生、极其正常的事情。我不是唯一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世界上大批理论学家,以及绝大多数的实验专家,遇到这种现象时,都会顺理成章地转变原来的观点。”

 

   尼古莱•尼维斯基(物理数学研究员)】:今天实验专家们已经证实,基本粒子可以跟随人脑发出的指令活动,它不依据人类已知的物理法则运动。

【尤里•马祖金(物理数学研究员)】:“这个现象就是:脑脉冲可以让激光束发生偏转,指令者可以运用脑力,改变数千公里外水的物理特性,可以让光速的偏振面发生偏斜。”

【尼古莱•尼维斯基(物理数学研究员)】:“这个现象叫做‘轻度脑力影响’。那些处于实验室许多英里以外的人,当他们通过这个光栅时,大脑就能改变电子的行为,使电子系统被关闭,水的PH值发生改变。而这些已经被证实的结果,至今无法从理论上找到合理的解释。

特斯拉确信,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大到银河系小到电子,都具有智能,整个宇宙是带有智能的有机生命体。

【维里米尔•阿拉莫维奇(教授)】:“特斯拉说过,宇宙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包含着数目庞大的组成部分,它们非常相似,但振动的频率并不相同,每一个部分都是彼此平行的世界。当我们与它的频率发生共振,就等于打开了通往这个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穿越整个宇宙。”

这听起来就像一部科幻小说,难怪当时的人们要大惊小怪。

【尼古拉•特斯拉】:“多少人嘲讽我是一个空想家,他们都是头脑最愚笨、目光最短浅的蠢才,还是让时间来说话吧!”

 

5. 混沌·弗拉克塔尔是创造之源

 

    迄今所介绍的宇宙各个阶层全都具有弗拉克塔尔性质(互通性、相似性)。关于宇宙各个阶层的关系,传统世界观的认识如次:“某个阶层,为其下位的一个阶层所支配。”因此, 以宇宙最小阶层即基本粒子为研究对象的物理学是应该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的。

   

    但是,宇宙自然并不是从最下位的阶层开始,由各个阶层层层相叠而形成的。实际上,各个阶层是极其复杂地相互纠缠在一起的;并且,无论大东西,还是小东西,都呈相同的形态 (弗拉克塔尔性质)。由黄金比形成黄金分割,由黄金分割产生大小同形的漩涡,由漩涡形成螺旋,由螺旋产生万物。弗拉克塔尔产生的根据是黄金分割。宇宙的整体和部分是相似的。

   从这个观点出发,海岸线等等,假如按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这样的顺序细分下去的话,则其长度就会变得几乎是无限的了。在一片树叶中,也能找出类似人类的脏器、血管那样的形态。

   

    这种新的自然科学观叫做“混沌(Khaos)”。据说在西洋“混沌”这个词含有“创造之源”的意思。

   有规则的东西,呈现出的形态是无规则的、混乱不堪的。传统的科学无法解释“混沌”。天气的变化和大海汹涌的波涛、野生动物某群体的迁移、心脏的跳动和脑波的变化,表现于这些现象之中的混乱,让人感觉到它是某种世间不存在的怪物造成的。

   

    到了1970年,终于有少数欧美科学家开始探索这个“无序之物”了。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探讨各种不规则现象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了万物都具有弗拉克塔尔性质。在这一过程中,计箅机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箅机图解进行的对于自然的临摹观察起到了很大作用。
 
   混沌理论又被称作“非线性理论”,它与相对论和量子论一起组成了第三代科学。历来的所谓“线性理论”的观念是这样的:因为线性是能在图表上用直线表示的;因此,只要有了最初的值,则其未来的所有走向就能被确定了。

   

    与此相反,非线性的走向,并无严密的比例关系。在最初,它显示出有序的线性形态,但突然有波动的变化(类似杂音)迸入其中,于是,与初期值相悖的、完全料想不到的那样的现象发生了。一般来说,有序现象和混沌现象,即线性现象和非线性现象,是交替出现的。

   

    以下,以水流在座标的某一点上的变化来说明一下:

  

   (1)水流安静的时候,层流笔直地流动,就像水分子排为一根直线。这时座标点上的活动是成为一点的。

  

   (2)水流加速之后成为乱流,以一定周期产生漩涡。座标点上的活动发生变化,从一维的点成为二维的圆。

  

   (3)此后,圆形变为环状,乱流变得更为复杂。再此后,二维的点必然会变为三维的点吗?

  

   (4)不,这并非易事。环状的表面形成许多皱褶,成为位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座标奇异点上的活动”,即呈奇妙形态的混沌出现了。

   根据普里高京的耗散结构理论,混沌分为两种:① 热平衡的混沌。这是通常所谓的熵增大(有序变为无序)即被动的混沌。但这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混沌。② 动态的、热性的、充满活力的、远离热平衡的混沌。这种混沌的最初的热量的差不会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并从中产生出新的构造。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有序和无序是交替出现的。远离热平衡体系的混沌,能促使即将产生的新秩序进行自我组合。下面举例说明。从下方加热一只盛水的锅子,不久,锅中水的状态便按以下顺序发生变化:① 水没有流动,保持热平衡的状态(有序化);② 水中出现温差,上层水和下层水发生对流,从而形成乱流(无序化);
③ 进一步加热之后,呈蜂窝状的贝纳尔对流(有序化)产生;④ 贝纳尔对流消失,再一次出现乱流(无序化)。

   

    这表明,混沌为了维持某种形态,必定要消耗能量;它是开放系统,外部能量能自由地出入其中。传统的线形理论,只注重一个系统内部的能量吸收和消耗,它是封闭系统的理论。

   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的整体,仅是分散的部分个体聚合在一起的东西。但是,要使分散的部分个体完全孤立,在原理上是办不到的。来自整体的晃动,必然进入个体,使个体的未来走向变得不可预测。总之,在非线性的世界中,部分和整体在原理上是不可分离的。

   

    并且,一个相对稳定的构造,在其变化超出了某个临界值后,就转化为混沌;此后又突然变为另一种稳定的构造。这个过程有其深奥的原因,那就是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具有曼戴尔布洛所发现的弗拉克塔尔性质(相通性、相似性)。所谓弗拉克塔尔,就是“任何个体(无论它如何小)都具有与整体相同的构造。”大的东西也好,小的东西也好,其形态都是相同的。自然界看上去十分复杂,但无论将其扩大还是缩小,形态始终如一。
 
   在潘多夫所著《超意识的物理学入门》一书中,有以下一段论述:现在,能观察到原子内部状况的超显微镜已经研制出来。当用它观察不规则的毛细血管的网络和结缔组织的断片以及肌肉和骨组织时,这些东西表现的状况是粘粘糊糊的,沾满了鲜血,整体的轮廓是无规则的。但是假如仔细观察一下其形态的话,则无一例外都具有弗拉克塔尔的性质。

   

    提高显微镜的倍率之后,被观察物便脱离模糊不清(混沌)的状态,一变而为高度组织化、整齐划一、方向一致的肌肉纤维。再提髙显微镜的倍率之后,长长的肌肉纤维又进入混沌状态,然后表现为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螺旋状的长分子。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倍率后,螺旋状的长分子表现为结晶。再进一步提高倍率后,可观察到小小的原子在缧旋状长分子中,以一定间隔组成群落,并以超高速振动。总之,在各个层次之间,必定有一段混沌状态。
 
   原子位于分子当中的规定的位置上,看上去像振动的小黑球。当再提高显微镜的倍率之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连电子的壳也消失了,存在的只有真空。再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倍率以后,能看到某种微小的东西在蠕动,那好像是原子核。

   

    当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倍率时,那振动的原子核本该扩大的,但它却消失了,只能隐约观察到某种能量在搏动,好像是以极快速度在振动的场。这个极微的实体充满了广阔的空间。在空间中,各种各样的场在相互发生作用,某一个场的极微小的变化,会传播到其他所有的场,进而影响到整个宇宙。

   所谓疾病,是生命体内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器官的功能出现异常后表现出的状态。心灵治疗的原理就在于:心灵治疗师发出很强的具有和谐节律的场,这个场作用于异常的器官,使器官的波动干涉图形恢复正常。以上是潘多夫著作中的论述。

   

    这样,宇宙作为一个巨大的弗拉克塔尔的构造,以我发现的10万倍·10万分之一(10的5次方)的间隔(每个间隔中夹有混沌)井然有序地存在着。

   

    混沌发生后,一切都变得杂乱无章,无任何秩序可言。但不久混沌中会形成新的秩序,这是因为混沌尽管看上去乱七八糟的,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的有序图形(这就是在下一节将要阐述的波粒子)还保留在混沌的深处。然而这还不如说是,尽管现象千变万化,但作为现象产生的根源世界,却是固定不变的。

   据说以光速朝相反方向射出的两个原来在同一位置上的原子,即使相互分离了,其活动状态也与处于原来位置时一样。

   

    把两个细胞分别置于用水晶玻璃隔开的两间房里。假如用毒药杀死其中的一个细胞,则另一个会出现同样反应——死亡。

   

    据说,在原苏联曾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母兔和它养育的几只幼兔强行分开,把幼兔放在一艘潜水艇中。潜水艇潜入深海,在那儿幼兔被杀死。在每只幼兔死亡的瞬间,母兔都会产生激烈的反应。

   

    这就是说,原子之间也好,细胞之间也好,生物之间也好,无论相距多远,在深层次上也是连接在一起的。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能量是四维的标量波。
 
   下面一张图,显示了在滑雪练习场上,竞技雪撬留下的轨迹。因为途中有不少弯道,所以雪撬的前进方向是不可预测的,是混沌。但是从雪撬行进的轨迹来看,则雪撬的前进路线基本是相同的(弗拉克塔尔性质)。即使提高这张图的析像度,其结果也是相同的。

 

410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即使三维现象表现为混沌(无秩序),在现象的根源的层次上,具有弗拉克塔尔性质的极有秩序的构造也是存在着的。这即是说,在三维世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确定的概率现象的背后,潜在着玻姆所说的(四维世界的)“隐蔽的变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神不会去掷骰子”。

   

    全息摄影的形成也是同样道理。把一束光一分为二:①使其中的一束光射到其他物体上,而后反射到胶片的面上;②使另一束光直接射到胶片的面上(称作参照光〉。①和②在胶片的面上相互干涉之后,就形成了作为(混沌的)干涉图形的全息图了。当②的参照光射到这个二维的混沌的干涉图形上以后,在立体的①中,物体的三维的虚像就形成了,这就是全息摄影。从全息图的任何一个小的断片(部分)中,都会产生反映整体的图像。

   

    由此可知,表现于三维的杂乱无章的、混沌的事物,在其深层次(四维)上,是构造性极完整、极有秩序的。在三维世界中,事物是按“秩序―混沌―新的秩序―混沌”这样的顺序发展的。在新的构造形成之前,必定有这样的程序,即旧的构造被废弃,进入混沌的状态。宇宙自然为了进化发展,必然要经过这样的非线性和混沌的状态。不,这样说还不够,应该说,从线性是不会产生任何现象的,混沌、非线性才是万物产生之源。

    最近,人们逐渐了解了在一切的现象中,都有混沌,都有弗拉克塔尔的影子在晃动。

  

  (1)假如脉搏的跳动过于规则,就会发生心肌梗塞。还有,假如超出了弗拉克塔尔的正常晃动范围,就会发生严重的心脏病。

 

  (2)假如精密地来观测一下地球的运动,则可发现,地球以5天以上的较长周期在晃动。宇宙空间是一个混沌,其中的秩序是时断时续地存在着的,它不就是天体和星际物质吗?

 

  (3)基本粒子以光速进行锯齿形的运动。这是因为电荷本身和电荷的重心不在同一位置上,而电荷又以重心为中心振动的缘故。事实上质子的中心是由性质为电中性的克尔翁形成的,阳电荷是与其中心相分离而存在着。

  

   在四维层次上,宇宙经常表现为弗拉克塔尔(受黄金比中的五芒星原理支配);在三维层次上(受六芒星原理支配〉,宇宙的表现是,混沌和秩序交替出现。这就是实际的状况。
 

6. 孤立波(波粒子)、耗散结构是现象

 

   在三个电磁气学的第三(最高)层次的表现中,有波粒子 (孤立波)这一概念。下面,参照布里格斯(镜子的传说)一书的观点,来说明一下这个概念。孤立波,是英国的约翰·斯考特·拉塞尔在1843年发现的。岸上的两匹马牵引着一艘船,在狭窄的河道中前行。当船突然停止行进的时候,船首的水波起伏变得强烈,形成一个宽10米、高30-40厘米、时速14-15公里的波浪,这个波浪可持续延伸2-3公里。

  

   当几个波(正弦波)重合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复杂的波。通过这样的波(音波)的重合,电子合成器能奏出任何乐器的音色。一般几个波重合后形成的波,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逐步溃散乃至消失的。

   但是,孤立波不会溃散消失,它是有序的波。以孤立波中的水波为例来说明一下。这种波的振动尽管会被更细微的振动所破坏,但它也会产生某种共鸣、共振现象,在某种条件下,还能自发地进行自我组织,以致不会被轻易地破坏。假如要对孤立波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它是一种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和分散效果之间保持平衡,同时维持自身安定的波。”即,孤立波的动作类似粒子的动作,它是“波的粒子”。

  

   孤立波能在不改变形态的情况下移动,即使外来的冲击也不会使其发生变化。“为什么加热铁棒的一端后,另一端也会感觉到热?”回答是:能量从一个波传播到其他的波了。在这里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必要的。假如没有非线形性(指这样一种性质:同一形态的波还在延续,而其他的波又突然产生了)的话,则波长不同的波,就分别独立地运行了。在加热铁棒过程中传播的波,不是像水和空气那样的线性波,而是作为能量的非线性波,是孤立波。

  

   用力地叩击金属棒的一端后,力学的能量就产生了,它形成孤立波,传达到棒的另一端。这应该是很清楚的。此外,金属的温度急剧上升(例如把一根铁棒插入温度很高的炉膛中),会导致弹性的脉冲热以孤立波的形态在金属中传播。

   非线性的世界中的一切东西在整体上是连接在一起的,在这连为一体的体系当中,经常存在某种秩序。即使从表面看上去是无序的,在内部也潜藏着高维的秩序。有时这个潜藏的秩序会显现于表面,产生孤立波的现象。
 
   在生命体内部,能量是怎样以块的状态长距离地传播的呢?这是个谜。痛的信号被照原样(不改变形态)送达到脑。这实际上是生命体中的孤立波作用的结果。在神经中传播的电信号(我认为它是由中性的标量波形成的),与在电话线中传播的信号,是不同的东西。这是很清楚的。局部的脉冲状的信号,在转变为某个临界值以上的能量时,就形成不改变形态的孤立波。这叫做神经孤立波(思考的基本粒子)。

  

   孤立波是孤立于其周围空间的——波的粒子。它表现为漩涡,它是非线性混沌的产物。波长、波形相同的、可延续到任何地方的线形,是不产生也不会产生任何现象的。只有在真空的空间晃动中,才会诞生出万物。基本粒子也好,原子也好,星球也好,宇宙也好,其根源全都是孤立波。因此,假如能找到使漩涡与空间产生同步作用的技术,就能够从空间提取出无限的能量。

   伴随大洋中的地震而发生的海啸也是孤立波。海啸开始时的波高仅为10厘米左右。但当它横穿大洋,到达大陆架的时候,因为海水变浅,非线性效果发生作用,所以它的波长变短,波高增高,形成数十米高的巨浪,扑向海岸和港口。

  

   197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名科学家提出一个观点,认为木星上的红斑是一个巨大的孤立波。1950年的天文观测发现,靠近红斑的一个小的低压漩涡被红斑吸入,看上去完全消失了;但不久,与原来几乎一模一样的一个漩涡从红斑的另一侧像挤出来那样显现出来。非线性的世界中孤立波是波的粒子,所以穿过一个物体是轻而易举的。孤立波的这一特性,似乎可以用来阐明特异功能中“一物体穿透另一物体”现象的机制。

  

   普利高京的耗散构造论认为,在混沌中有:①现代科学经常提及的熵增那样的被动的混沌即热平衡状态;②熵减少所形成的远离热平衡的、动态的、火热的、充满生机的混沌。这个系统的最终趋势不是消灭和死亡,而是产生出新的构造。宇宙也好,人类也好,都是从这种作为非线性的自我组织构造的耗散结构中诞生的。

  

   耗散结构是“开放系统”,外部(真空)的能量能自由地出入其中。这个系统不断吸收新的能量,同时把熵(垃圾和作废的能量)向外排出。

  

   混沌实际上是新的事物产生的原动力。混沌是自古以来所称的光和黑暗中的黑暗。但是,假如没有黑暗,我们就意识不到光。同时,假如现象的根源本质不是连最微小的振动也没有的绝对永久不变的完全均质的存在的话,则下面列举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1)牛顿第一法则中的等速运动在宇宙的任何地方都是同一的,它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宇宙最终必须具有划一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但我们不是单纯地回归到牛顿的学说,因为各个现象作为位于不同阶层的时钟,还具有与绝对时间相反的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固有时间。

  

  (2)相当于宇宙通用数字的“一”是普朗克常数h。宇宙的能量只有一个(因此,牛顿所说的等速运动是可能存在的),h的数值是当10^-15伏特的能量使各阶层的漩涡(时钟〉旋转一周时产生的能量值。这就是等速运动能够形成的根据。

 

  (3)宇宙的所有离子和物质都是形成于与实像(正物质)相对的虚像(反物质)的。并且,任何部分不论其如何小,例如基本粒子,也是同整体发生联动关系的。电磁波遇到物质时,或被其吸收,或被其反射,是不能透过物质的;但标量波(纵波的重力波)能透过一切物体;并且,它能像“三层次的电磁气学”中所提及的三维层次的塔基翁波那样,瞬时地与宇宙的整体发生共振。

 

  (4)俄国的丢波洛进行过这方面的实验。他用能屏蔽放射线的水晶(结晶体)玻璃把一间房一分为二,在两边各放一个容器,里面放入细胞。向一边的容器中投入毒物(病毒、化学物质、放射线)杀死当中的细胞。结果是,与此同时,另一边容器中的细胞也死去了。这说明,两边的细胞通过某种能量形态(我认为那是标量波或塔基翁波)在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这叫做“镜像效果”。

 

  (5)根据贝尔定理,假如使非局部性的(非规定场所或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变数(状态)中的一个产生变化,则瞬时地,在宇宙的某处就会产生某种现象。

   “一个测定装置的测定结果的产生,会影响与该装置相距甚远的其他装置的测定结果的产生。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结构是必然存在的。并且,前者产生的信号必然是在瞬间传递的。”(摘自沃尔夫《解开量子之谜》)。
粒子、细胞、人类,分别具有与各自的阶层相适合的时钟 (意识、生命)。在各阶层的下面,都隐藏着下位时钟。下位时钟的运转速度比上位时钟要快。通过上位时钟(例如分针)和下位时钟(例如秒针)的相互作用,“当初为一张白纸的刻度盘上,时刻被写上”,这时(下位时钟已经转了一圈,把握了上位时钟的全部信息)信息产生。
   动物的时钟比人类的时钟远远要小(这就是动物和人类存在智能差别的原因),但其速度比人类的时钟远远要快。动物以下还有多个阶层的时钟,最下阶层的时钟是病毒的时钟吧。人类包含其以下阶层的全部时钟。

  

  人类一般只能获得由自身的时钟与下一阶层的时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信息(通常的意识状态)。但是,当突然与下一阶层的以下阶层的时钟,或者比自身上一阶层的时钟(意识)产生共振时,人类就会获得第六感或心灵感应那样的能力(变性意识状态)了。

  

   动物和动物以下阶层的时钟(意识)其运转速度,比人类的时钟远远要快。因此在我们来看,动物及其以下的阶层是具有超能力的阶层。

   附注二:马克·吐温遗作《神秘的朝圣者

411
(前)马克·吐温和(后)尼古拉·特斯拉

 

    著名作家塞缪尔·克莱门斯(我们熟悉的笔名马克•吐温)常常作客特斯拉的实验室。特斯拉和他关系亲密,在他死后多年谈起他就好像他还活着一样。马克·吐温于1910年逝世,但他谜一般的小说《神秘的朝圣者》却在六年后才出版……在这本小说里,他一改过去的风格,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据说是暗示特斯拉的出现及其效果

   

    小说谈到一个天使离开天堂来到奥地利的一个小村庄。在那儿他遇到一群小男孩并让他们偷窥了宇宙的秘密。如果我们认为奥地利小村庄就是斯米湾,天使就是特斯拉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得到关于人类命运和宇宙的奇怪理论的解释。

    这个理论在小故事里有所表述但和作家在其他故事里的风格完全不同。天使告诉他们所有人都麻烦和灾难的来源。所有的不幸都来源于忽视了偶尔一些小事的真正意义。每一件这样的事都决定了联系未来事件的纽带。如他所提到的,人类的自由意志不过是一种幻觉,所有事情都是按照预定结果有规律的发生。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个人的身心结构被一些可能的定数(系列事件)所限制,而人类命运的转变往往取决于高级生命的意志。

   例如若一个天使参与到某个事件中,当一个人打开或关闭一扇“窗户”,这取决于这个人自己,但在这个动作后他的命运可能因为这个动作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即这个动作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事件。这整个和特斯拉关于人是“宇宙力机器”想法完全一致,只不过作家用一种简单的戏剧方式表达得更清楚而已。

    最后在天使离开朋友们之前,他透漏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秘密:虚无,这让他们感到有些可怕。他说世间所有一切不过是思想,万物本不存在,“我只是一种思想,孤独的思想,航行在宇宙的虚空里。”

(第四章完 待续)

 

    参考:觉醒家园(文字版) 

   

    编校/整理:彩虹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a70610102ecun.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